中国海军的反舰导弹发展,特别是超声速导弹的技术水平,如今已经令美日等国家深感不适,其航母与护航舰艇的生存空间和作战效能,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让日本海上自卫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和提升训练水平,美国在10月25日批准出售给日本1.13 亿美元的BQM177A、GQM163两款靶弹及配套设备,可由此模拟中国海军的相关反舰导弹,强化日本舰艇的防空反导能力。
(BQM177A靶弹发射)
我们知道,靶弹是武器定型和平日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考核手段,作为一种实物目标,它可以真实模拟来袭假想敌的各种特性,如飞行速度、弹道、高度和机动,甚至是RCS特征等,为防空雷达和拦截的导弹武器系统检验提供必要条件,属于事关实战能力的重要保障装备。美国批准售出的这两款靶弹,自然是有很强的针对性。
主攻模拟亚音速目标的BQM177A
BQM177A是一种可回收的亚音速空中靶机,被设计用于模拟反舰巡航导弹。2018年7月,奎托斯公司首次展示了这型靶弹;2019年2月,美国海军宣布该型开始具备初始作战能力。BQM177A长度5.2米,宽度为2.1米,采用了新的机身、上单翼,配有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具有较高的机动性。速度可超过每小时1235千米,约为0.9马赫,能在距离海平面仅2米的高度飞行。BQM177A还能够携带多种有效载荷,包括距离传感器和敌我识别、无源及有源射频、电子对抗、红外等设备,还有箔条-曳光弹布撒器以及拖曳靶机等;可以模拟当今主流亚音速反舰导弹的飞行姿态,供舰艇专门训练拦截掠海来袭导弹。
(BQM177A外观)
中国海军舰艇与航空兵目前大量装备了鹰击83J和鹰击83K等亚音速反舰导弹,就连最新批次的054A型与054B型护卫舰,也均以鹰击83系列作为反舰利器。该弹虽然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但装备数量基数大、性价比高,通过不断升级依然具备很强的突防能力。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的最新改型,在导引头雷达罩下方有一个斜切面,改用了雷达与红外双模制导体制,具备更强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令拦截一方难度倍增,日本购入BQM177A 就是为提升针对这种导弹的应对能力。同时BQM177A靶弹的可回收性,也具有不错的成本效益。日本海自在得到该型装备后,能更有针对性的评估现役舰艇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
(056型护卫舰发射最新的鹰击83导弹)
模拟超声速目标的GQM163
GQM163靶弹则是为应对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低空飞行的超声速目标。在本世纪初,美国舰队为了应对高性能反舰导弹的发展,提出相关模拟靶标的研制需求,GQM163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是一种消耗性的以火箭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空中靶标,于2000年后开始立项研制。整个系统包括靶弹、固体火箭助推器、发射设备和必要的任务飞行支持设备。
根据相关报道,在2005年的穆古角海军导弹试验场进行的一次试飞中,该靶弹在加州海岸线外的一个发射点,以15米的高度巡航和2.5马赫的速度,成功击中了50千米外的遥控靶舰,飞行过程中作出了超过11g过载的水平,并能垂直综合机动,途中最高速度一度达到2.8马赫,并从靶舰一侧20米距离之内飞过,总共飞行约100千米,历时约120秒。该弹可爬升到15000米飞行,在俯冲阶段可以降至4.5米高度,模拟出多数现役超声速反舰导弹的飞行姿态,在目前已经属于相当成熟的产品。
(GQM163靶弹)
中国海军的新型舰艇中,大多以鹰击12A和鹰击18J两款具备超声速攻击能力的反舰导弹为主要远程打击武器,两者速度最高可达到2.5至3马赫左右,且具有超视距和灵活机动变换轨道的能力,是拦截方最不愿意面对的导弹。美国给日本提供GQM163,显然就是想让日本加强对此种导弹的适应和应对水平。
两型靶弹对海自的意义
大家难免会有疑问,日本科技发达,怎么连靶弹都需要引进呢,事实确实如此,自卫队现役的靶弹速度缓慢,而且缺乏隐身设计,用来模拟应对新型反舰导弹早已力不从心,急需提升。此外与美国海军战斗舰艇搭载、发射靶机不同,海上自卫队的靶机载舰,需要使用训练支援舰进行专门的靶机保障,对于拖曳型靶标则使用飞机进行拖曳。
这种模式产生的问题就是专用载舰、载机组织复杂,特别是拖曳式靶标,协同更为麻烦、安全风险大,发生过数次拦截系统将拖曳飞机击落的事故。而且因靶弹性能并不高,无法有效适应超低空、超声速武器带来的模式变革,如此复杂的训练组织换来的只是低下效能。
(055驱逐舰上的鹰击18导弹发射)
在引进美国的高性能靶弹后,不但有助于更好的模拟潜在要面对的反舰导弹,对于提升海上自卫队的整体训练水平更是有益,做到了与美国海军模式同步。不过尴尬的是,当这些未交付的靶弹将要模拟鹰击83、鹰击12等系列的时候,被称为鹰击21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在去年就已经频繁试射,据称射速超过了6马赫,这意味着现役的防御系统基本都无力拦截;更无奈的是,目前恐怕连模拟鹰击21特性的靶弹都还没有研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