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清代文学家,他特别喜欢读白居易与陆游的诗歌。
他说昔日在琉球(现在的台湾),白天到空潭碧涧、长松茂竹旁去散步,晚上就挑灯夜读白居易、陆游的诗歌。
每读必焚香煮茶,延之上座,恍然如晤,见两公襟怀澹宕,几乎要抛弃世事从游于两公。读书也是愉悦身心的辅助。
清代文学家张英也说过“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度劳累。也不能过于安逸,唯有读书可以养心。”
闲适无聊之人,整日不看书,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身心就没有栖息之地,耳目没有地方安顿,势必心烦意乱,妄想发怒,处于逆境便心情低落,处于顺境也高兴不起来。
古人说:“扫地焚香,已是清福。有福之人,以书为伴,无福之人,便生妄想。”
置一方榻,焚一炉香,案上轻烟袅袅,坐在竹榻之上,悠闲地捧着书卷,便寻到了一方净土。
兴起时,挥笔泼墨,词文流淌,字句间充满了情感与思绪,或寄情于景,或借物喻人,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那些杂烦的心事,在文字的流淌中得以释放,不再郁结于胸,让心灵得到解脱。
这般的境界,足以抵消尘世的一切烦扰,让人心旷神怡,何其快哉!
雨砌长寒芜,风庭落秋果。
窗间有闲叟,尽日看书坐。
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
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坠。
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
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我心知已久,吾道无不可。
所以雀罗门,不能寂寞我。
——唐·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白乐天有《感怀》里写过这样一句诗,意思就是跟我们从小学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样的意思。
白居易从小就十分勤雷刻苦,他在《与元九书》说了自己从小读书的情况,经常夜不寝息,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终于少有所有,还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在这首诗里,他苦口婆心的对青少年说,书中能见历史,书中能知福祸。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名利。
名誉像炭火,会灼烧本心,而心灵的甘泉将会干涸:利益像蛇蝎蜇刺心灵,心灵的神明就会损伤。要想心安病离,非将名利二字涤除干净不可。
这个道理我自己深有体会,尽管门可罗鹊。只要多读书自己就不会寂寞,就会使自己心情愉悦,一切的困顿都会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白乐天还有一首诗说:“莫羡蓬莱鸾鹤侣,道成羽翼自生身。 君看名在丹台者,尽是人间修道人。”
他的原意思是说:不要羡慕仙界著名的神鸟鸾凤,只要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就能够拥有和它们相当的能力。如果你看到在丹台上闪耀的名字,那么可以肯定,他们都是在人间修行的修道者。
我转译一下他说的说:不要盲目崇拜智慧高的人,那些智者都是读书学习的结果,只要自己坚持读书学习,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脱胎换骨成为“仙人”。
可能有人觉得读书很苦,很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当你受了挫折的时候,你觉得天瞬间就崩塌了,自认为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最大。可是,你想想历代的帝皇相将,文人墨客,但凡现在你所能听到的名人,他们所承受的,哪一样不是痛彻心扉?
白居易心中有一位白月光就是湘灵,两个情根深种,可惜被母亲棒打鸳鸯,对于这件事情,他对母亲带有怨恨,带着报复性的不婚,一直蹉跎至38岁才结婚。
好不容易生了小孩,却是接二连三夭折。
有一次梦见好哥们元稹,醒来之后絮絮叨叨“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他问元稹,哥们啊,你女婿,我儿都死了,你在阴蓸地府可与他们相见呢?
一连死去最亲近的人,最后连子嗣都没有的痛,设身处地想一想,不禁心痛难安。
人政治上失意被贬江州写下了惊动世人的《琵琶行》,可见他内心备受煎熬,这种痛苦何苦何时有个尽头呢。
我想,大概他也是因为多读了书,懂得自宽自慰才能于洛阳安享晚年吧。
想想他们都是千古名人,却都如此过来了,我们如若能够平心静观,那么人世间的一切蹉跎挫折也就涣然冰释了。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也不知道陆游是不是崇拜白居易,陆游特别特别爱读书,从年轻读到85岁老眼昏花仍在读书。
他曾经在《读书》写道“放翁白首归剡曲,寂寞衡门书满屋。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通俗易懂的告诉你什么意思:年纪大了,回到老家,家门虽然冷清,但屋子里却堆满了书。
他常常连粗茶淡饭都顾不上吃,冷了就随便对付一下,因为他心中所求的是读尽天下的书,使自己的学识达到五车之富。
在这首诗里,开篇陆游就自谦自叹,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来不将我欺骗。
如今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时挑起青灯,火焰荧荧的此情此景,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外面高大的梧桐沙沙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我读书兴致正浓时,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秋夜漫漫,灯残人静,此时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倒不如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如此粗茶淡饭,胜过那佳肴美味。
陆游自少至老,好学不衰,集中写夜读的诗篇,到八十岁以后还多见。
五十二岁时作《读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他的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六十三岁时作《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
六十七岁时作《五更读书示子》“暮年於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
七十三岁时作《读书》“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
七十五岁时作《冬夜读书示子聿》“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
他的意思是:虽然古代圣贤的老师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他们留下的经典著作仍然流传着。这些经典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也为后世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因此能够历经万世仍然被世人所珍视。
我头发已经白了,年纪也大了,但我的心还没有死去,仍然充满着热情和一颗爱读书的心。
冷清和孤寂的夜里,我独自坐窗前,听着外面的风声和雷声,室内还有一盏青灯陪伴着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教育孩子们,古人做学问是非常努力的,不遗余力。他们从年轻时就开始下功夫,一直努力到老,学问才有所成就。
仅仅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总是觉得不够深刻,要真正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必须亲自去实践。
七十七岁时作《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
八十一岁时作《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
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年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
八十五岁时作《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怀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陆游曾经跟他儿子说过以前住在矮小的茅屋里,食不裹腹,穿不暖身。
但是,这都没有关系,只有专心致志地读书,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才是真正的求学。
凡以上种种均可见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更难得可贵的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还可以保持着一种布衣疏食的清贫生活,终生怀着一颗精忠报国的心。
陆游一生言传身教,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在自己有生之年,未能洗雪国耻,只能在《示儿》中写下遗书,将收复河山的理想和愿望全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年届八五,陆游仍矢志不渝,埋首书海,吟咏诗篇。
反观今朝,众多人士一旦退休,便似倦鸟归巢,选择安逸躺平。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陆游依旧坚守读书之志,我们又岂能因些许苦涩而轻言放弃?
忆往昔先贤,他们连生死都无畏,所历之艰辛远非我们所能想象。相较之下,我们今日所言之痛,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
多读诗书吧,以增广见闻,拓宽视野。眼界愈宽,心胸自然愈发开阔,格局亦随之宏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