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在健康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大会上,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与健康报社共同发布“野生动物友好医药网络”,旨在推动医药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医生、专家等多方开展协作,探索生态友好的野生动物药材的人道替代解决方案,同时促进价值链企业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
健康报社副总编辑杨秋兰表示,传统医药是健康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色发展是传统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加强濒危药用动物保护、加快濒危药材替代品的研发和使用,已成为传统医药行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路径。健康报作为主流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动物保护相关知识,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野生动物入药从古至今就不是必需的,并且存在医学伦理争议。唐代药王孙思邈有言,‘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善待动物、尊重生命是动物保护的核心要义,我们期待更多企业支持‘动物友好’的理念,加入野生动物友好医药网络,为保护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提供可持续的绿色解决方案。”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介绍,随着传统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药材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濒危药用动物保护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加快濒危药材替代品的研发和使用,才能有效减少对药用动物的依赖和影响。“野生动物友好医药网络”将为医药健康企业、协会、专家、医生等搭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平台,从探索野生动物药材的人道替代解决方案以及减少野生动物药用需求两个方向开展宣传和实践。科技的进步将推动更多草本及人工合成的野生动物药材替代品出现,有助于化解用药需求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推动传统医药行业向野生动物友好转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庾石山研究员分享了《若干濒危动物药材药效物质及高技术替代品研究》报告。他表示,揭示濒危动物药材的药效物质、创制濒危动物源药材高技术替代品是我国医药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高技术替代品的研究开发,包括羚羊角、犀角、熊胆、穿山甲等。他认为,通过人工饲养濒危动物解决药材供应的问题并不现实,由于遗传衰竭导致部分濒危动物物种难以实现规模化人工饲养。同时,部分药材的取用也不符合动物福利和伦理。因此,加速推进替代品的研发不仅是缓解资源危机满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保障中医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提升国家责任形象的战略选择。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保护和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杨光指出,为了实现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家通过三种管理模式促进濒危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一是阶段性禁止入药,如虎骨和犀角;二是限制入药,如麝香、熊胆;三是规范入药程序,如对所有中药实施资源评估,基本实现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我国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开发濒危动植物的人工代用品、发展合成生物学等多种方式,不断降低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消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问题仍有待于解决,濒危药材人工代用品的开发和中药材国际贸易政策还不通畅,中药材繁种育种技术、濒危中药材质量标准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自2019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起“药者仁心,保护野生动物”公益倡议,旨在推动医药保健行业关注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相关行业实现绿色、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迄今已有包括春雨医生、云中医、白云山汉方、建昌帮药业、极泽生物、橙一健康、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等21家医药企业与行业协会加入倡议。这些企业承诺不投资、生产、销售、推荐含濒危野生动物成分的药品和保健品;支持草药、人工合成品等生态友好产品。
2023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与健康报社共同发布《野生动物友好医药倡议》,呼吁传统医药健康领域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企业采取行动,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探索野生动物友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支持传统医药向野生动物友好、生态友好方向发展。
近年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携手互联网问诊平台持续开展“医者仁心,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倡议。截至今年6月,有5230名临床医生承诺不向患者推荐或开具含有濒危野生动物成分的药品和保健品,同时支持患者和消费者选择人道替代品。
发布会上,健康报社还公布了“共同构建野生动物友好医药”科普征文优秀创作者名单。此次科普征文活动邀请了广大医生与研究者畅谈“药用野生动物保护”的方案,助力传统医药绿色、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