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年间,金陵城有位富商名叫刘兴荣,他虽然家底殷实,但是做人他心底善良,做生意他讲诚信,每逢灾害之年,不仅捐钱捐物,还会搭设粥棚,施粥施粮。
他和妻子李氏感情深厚,可是天不随人愿,结婚三年,李氏未能生育,虽遍访名医,用了很多偏方都无济于事,刘兴荣的父母对李氏颇有微词,但没有影响刘兴荣对李氏的情感。
但是李氏心有愧疚,劝刘兴荣再娶一房,被他严词拒绝,让李氏莫提此事,李氏更加愧疚,便把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公婆,他们觉得李氏深明大义,甚是高兴。
没成想,因为李氏的话,因为这件事,让家里的命运从此改变,偌大的家业,幸福的家庭,闹得鸡犬不宁,几乎到了家破人亡的境地。
01刘兴荣迎娶妾氏,得长子李氏遭殃刘兴荣的父母也劝他再娶一房,刘承志开始不同意,怎奈父母坚持,着急抱孙子,再说刘兴荣是家里的长子嫡孙,家大业大没有儿子来继承怎么行?
刘兴荣是个孝子,架不住父母的坚持,便迎娶了王氏,她虽知书达理,到了刘兴荣这个家里之后,性格大变,原本在娘家是庶出身份,平时是唯唯诺诺,现在是扬眉吐气,因为她第二年就怀孕生子。
刘家大喜,刘兴荣给孩子取名为刘承志,王氏母凭子贵,自然是不把主母李氏放在眼里,再加上刘兴荣虽然高兴自己生下儿子,但是依然不改对李氏的宠爱,因此忿忿不平。
王氏便想尽一切办法打压李氏,李氏为人善良,与世无争的性格,为保家宅宁静,便把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给王氏打理,本来也算是相安无事。
可是刘承志3岁那年,李氏突然有了身孕,这让王氏寝食难安,生怕李氏产子,影响自己和儿子在家的地位,所以想办法想害李氏,但未能得逞,还被刘兴荣训斥,夺取了管家的身份,王氏因此怀恨在心。
她平日里总是教育刘承志说:你虽然不是家里的嫡长子,但是你是家里的长子,将来李氏如果有了儿子,你一定要争气,事事争先,不能落后。
可是偏偏李氏就生了一个儿子,刘兴荣本想给孩子取名字,但是刘老爷子亲自和孩子取名刘承业,刘兴荣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可是王氏一听这个名字,差点没气地晕了过去。
承业,看来刘老爷子和丈夫将来是要指望他来继承家业,他便再次叮嘱刘承志说:以后别对承业好,要对他凶一点,让他敬畏你这个哥哥的身份。
02刘承业屡遭欺负,被逼无奈李氏离府刘承业的童年并不快乐,虽然他聪明伶俐,秉性纯良,深得爷爷奶奶和爹娘的疼爱,但是当他们不在身旁时,总是遭到王氏和哥哥刘承志的欺凌,常常被弄得蓬头垢面,身有伤痕。
刘兴荣问他为何如此?他为人诚实,一一告知,开始刘兴荣还训斥刘承志要疼爱弟弟,但是次数多了,加上王氏母子的狡辩,他难免心有不悦,觉得承业习惯告状。
再加上李氏虽然与世无争,但是哪有娘亲不疼爱孩子的?所以李氏经常与王氏发生争执,弄得家无宁日。
正所谓树大招风,刘兴荣虽然家大业大,但是做生意也并非易事,难免会碰上让人心烦意乱之事,他见王氏和刘承志听不进去自己的劝告,便劝李氏母子学会忍让。
李氏母子虽处处忍让,但是王氏和刘承志变本加厉,想办法陷害他们母子二人。
一天,刘兴荣生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了一个贵客到府中议事,希望他能够相助自己,二人正在偏听谈话,忽然7岁的小承业跌跌撞撞跑了进来,只呼贵客儿时的名讳,并诉说贵客不可告人的事。
贵客大怒,摔杯而去,刘兴荣急忙给贵客赔不是,也无济于事,于是刘兴荣恼羞成怒,对小承业家法伺候,虽然事后得知这都是王氏母子的教唆,但他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已经心力交瘁,无暇管理家里的事情。
再加上,刘兴荣的父母都病重,相继离世,刘兴荣便冷落了李氏母子,李氏见如果自己再呆在家里,实在是家无宁日,如若处理不好,恐怕儿子性命堪忧。
因为她有一次,从别处知道,刘承业去学堂念书回家的路上,刘承志打发走了接送的仆人,竟然怂别人戏弄和责打刘承业,弄得刘承业伤痕累累,因为怕出了人命,刘承志在最后才跑出来,假装救了弟弟。
李氏维护自己的儿子 ,但刘兴荣虽然明白了怎么回事,可是依然不知事情的严重性,加上刘承志和王氏善于狡辩,他也不好说什么。
李氏一气之下,主动搬出刘府,去刘府另外的别院居住,为了自己的孩子,换了学堂,悉心照料刘承业,劝他从今往后远离王氏母子。
多年之后,十八岁的刘承志在母亲王氏的溺爱之下不学无术,王氏觉得李氏母子已经离开,更是得意忘形。
而刘承志经常约来狐朋狗友,在家里喝酒听戏,弄得家里鸡犬不宁,刘兴荣已经管不住他,加上刘兴荣独自支撑偌大的家业,举步维艰,无暇顾及家中之事。
03父亲病危假求医,承业被骗坠悬崖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即便是刘兴荣用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改变家业的颓败之势,生意上屡遭败绩,而自己也没有一个得力的帮手,终日苦闷,最后卧床不起,生命垂危,有意招李氏母子回府交代后事。
王氏本以为刘兴荣已经忘记了李氏母子,没成想他要招李氏母子回府,想必是要将家产给刘承业继承,十分惶恐,便和刘承志密谋陷害刘承业的事情。
王氏说:现在你父亲病危,招李氏母子回府,肯定是要把家产给刘承业继承,你父亲一走,刘府哪有我们的容身之所?你又没有跟你父亲学过打理生意的事情,将来我们怎么哪有安身立命之地啊?
她又说:你不如安排些人,假意去找刘承业,就说父亲病危,一起去别处寻找名医,找机会除掉刘承业,就说他是被山匪所害,就如同你上一次教训刘承业那般便是。
刘承志一听,十分的害怕,他虽然平时经常欺凌弟弟,但从未想过害他性命,觉得不妥,终归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如何能下得了手?但王氏坚持要这么做,还说没了家产,将来可能会流落街头。
刘承志没办法便听从了母亲的建议,安排好一切之后,便去找李氏说明了情况,一日夫妻百日恩,善良的李氏听到这里 ,赶紧让刘承业随从刘承志一起去请名医。
行至途中,遇到一片山林,事先安排好的圈套如约而至,几个蒙面人拦住了去路,有人假意打晕刘承志,开始追刘承业直到悬崖边,刘承业眼见自己走投无路,只好闭眼等死。
而此时就在不远处的刘承志,看到这一场景,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那时承业得宠,没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奖赏,但他总会拿来送给自己,虽然心里嫉恨,但承业的那份兄弟之情毋庸置疑。
刘承志突然觉得于心不忍,便站起了冲了过去,那帮人以为又像上次那样,便散开离去,刘承志忙上去搀扶伤痕累累的弟弟,但刘承业以为刘承志又是假惺惺的充当好人。
刘承志往旁边一躲,脚一滑,竟然坠落悬崖,好在在千钧一发之际,抓住了一棵树枝,刘承志见状连忙喊道:弟弟,别害怕,你等我去救你。
说罢,趴在地上,伸出双手,眼含热泪,用尽浑身力气去拉住刘承业,可是树枝承重能力有限,眼看就要断了,刘承业此时觉得自己冤枉了哥哥。
于是他说:哥哥,你赶紧松手,树枝将断,可能你我二人都将性命不保,如今父亲危在旦夕,你赶紧去找名医给他救治,如父亲有何不测,还请你善待我的母亲,重振家业。
刘承业说罢,推开刘承志的手,坠落悬崖,只留下刘承志独自在悬崖上痛哭不止,懊悔不已,但事已至此,只好回去,他怕别人怀疑,自己在身上弄了些伤痕。
刘承志回到家中,哭得肝肠寸断,诉说找名医遇山匪,承业为救自己被害的经历,众人无不叹息不已,李氏当时就晕了过去,而刘兴荣得知此事,悲痛欲绝,一口气没上来,驾鹤西去。
刘承志得已继承家业,他本想重振家业,怎奈学识浅薄,无经商的能力,很快遭到奸商打压和强取豪夺,偌大的家产所剩无几,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但他还是悄悄派人给李氏送去钱物,唯恐母亲王氏知道。
而李氏因儿子亡故,丈夫归西,终日郁郁寡欢。王氏虽如愿以偿,但她见儿子并不开心,而是仿佛陷入深渊,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常思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与儿子有益?
04承业被救蒙教诲,以德报怨救亲人再说另一边,刘承业是命不该绝,坠落途中被树枝挂住,他虽未死去,但晕死过去,醒来之时,发现自己在半山腰的一个洞中,身边有一个白发老者,道士装扮,慈眉善目照,在旁边顾自己。
刘承业忙谢谢道长救命之恩,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希望道长能帮助自己救自己的父亲,道长说:哎,为时已晚,你已经昏睡多日,你父亲已经驾鹤西去,等你伤势痊愈,再做打算吧。
几个月后,刘承业才伤势痊愈,在此期间道长除了告诉刘承业家里的情况,也说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出生富商之家,深谙经商之道,后遭人陷害,受高人指点,看淡往事,在此修道,不理世事。
道长问刘承业是否愿意跟自己修道,但他说:如今我母亲尚在,我尚未尽孝,怎忍离去?而且我父亲和祖辈的心血将毁,还烦请你多加指点,教我经商之道,我好重振家业。
道长闻听此言说道:也罢,看来你机缘未到,我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我懂得倾囊相授。
刘承业忙谢恩,跟着道长学习,三个月后,基本学成,道长说刘承业身体康复,该学的东西已经学到,可以下山了,刘承业问:我现在的情况,还能去往何处,还请道长指点迷津啊。
道长若有所思,然后说:你现在回去,只怕王氏母子对你不利,你去城外五十里,镇上有个商户宋老爷为人善良,家里唯一的女儿,身染重病,无人能治,我这里有颗丹药,你可拿去救她,宋老爷会招你为婿。
刘承业拜别道长,临走时问:若他日我与哥哥还有王氏相遇,我该如何与他们相处?
道长说:你既然问我,说明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我送你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刘承业只身一人去往镇上,隐姓埋名,拿丹药救了商户的女儿小凤,小凤清丽脱俗,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她对刘承业是一见倾心,二人结为夫妻,育有一子。
他帮助宋老爷打理生意,同时差人私下照顾自己的母亲,不到两年,宋老爷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宋老爷夫妻二人甚是喜欢这个女婿。
刘承业见机会成熟,将哥哥变卖的家产一一收购,另外也将母亲接到身边好生好生照料,李氏得已母子团聚,有孙儿承欢膝下,甚是欢喜。
而此时,刘承志已经靠给人当仆人勉强维持生计,刘承业得知情况后问李氏:娘啊,王氏和哥哥现在情况堪忧,我当如何对他们?
李氏说:儿啊,我知道你秉性纯良,心有不忍,而且你也说了你哥哥当时也是真心救你,看来他还是念及手足之情,而且当年若不是我劝你夫妻纳妾,可能你也没有这般遭遇,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你随心而行吧。
刘承业又和妻子小凤还有岳父母商量之后,举家搬入金陵城中,住回原来的自己儿时生活的刘府,安顿好一切之后,然后差人接来王氏母子,准备视王氏母子的情况,再做打算。
王氏见到李氏母子,羞愧难当,感慨万分,忙俯伏在地求李氏原谅自己,说:我与你争了多年,虽然如愿以偿,但迷失本性,我今日的处境是咎由自取,如今你们不计前嫌,愿意收留我,我只需要一间禅房即可,我以后终日礼佛,为刘家祈福。
刘承志叩谢李氏之后,拉着刘承业的手说:弟弟,你能回来,我甚是高兴,要知道那日坠崖之后,我常做恶梦,寝食难安,你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以后只需要给我安排一个最底层的伙计便可。
自此之后,王氏母子痛改前非,回归本性,刘承志在刘承业的帮助下,学做生意,能力突飞猛进,成为刘承业的得力帮手,刘家的产业越做越大,而他们广做善事,两兄弟儿孙满堂,刘氏家族其乐融融。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说:人出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刘承业两兄弟便是例证。
《道德经》:“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能得到好处,而不是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王氏不注重教育孩子与人为善,虽然逼走李氏母子,挣得家产,可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
所幸的是王氏和刘承志能痛改前非,回归本性,李氏母子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才会有最终完满的结局。
故事提醒我们,做家长的特别是有多个子女的家长,无论工作如何繁忙,也要抽时间教育子女要做到相亲相爱,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情同手足,姐妹情深,姐弟情深,兄妹情深。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