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标准:从生存容器到生活容器的空间革命|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评论5 2025-04-01 19:21:34

在我国城镇化率日益攀升之际,新标准不仅是一份技术性文件,更是一部映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文本”。 ▲资料图: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勾勒出“好房子”应有的模样。图/新华社 文 | 谢良兵

据新华社报道,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被视为“好房子”标准的《住宅项目规范》,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规范明确,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提高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提高户门、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提高阳台等临空处栏杆高度;要求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到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内;要求空调室外机安装在专用平台;规定了不同气候区供暖、空调设施设置要求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纳入民生工程重点任务。而这一国家标准的出台,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出国人对理想居所的期待。

从更深层面去看,在我国城镇化率日益攀升之际,这项标准不仅是一份技术性文件,更是一部映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文本”。

为“好房子”确立底线

在城市化进程中,当代中国人的居住模式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大院”模式,改革开放后的“商品房狂飙”时代,以及当下“以人为本”的品质重构期。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解决的是“有房住”的问题,那么新规范瞄准的正是“住得好”的深层次需求。这不简单是对住宅建设标准的全面升级,更是城市化背景下市民生活从“空间生产”到“生活创造”的进阶。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现代城市的“原子化”危机,却在居住空间中被无限放大。在一些城市中,部分住宅由于建设标准较低,出现了诸多问题。

比如,一些老旧小区的多层住宅没有电梯,给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部分住宅的层高较低,居住空间压抑;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差,邻里之间的生活噪音相互干扰,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等。

因此,新规范对新建住宅建筑层高、电梯设置、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户门与卫生间门通行净宽、阳台栏杆高度、空调室外机安装以及不同气候区供暖和空调设施设置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好房子”确立了清晰的底线。

其中的重点是,这些标准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参数堆砌,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勾勒出“好房子”应有的模样。

细节提升背后是人文关怀

这是一场从生存容器到生活容器的空间革命。当“不低于3米”的层高取代传统的2.8米标准,看似0.2米的提升,实则撬动了居住品质的跃升。

“四层及以上住宅强制安装电梯”的规定,折射出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简洁明了的表述,打通的是垂直空间的生命通道;户门净宽从0.9米增至1.0米,阳台栏杆从1.05米提至1.1米,从门洞宽度到栏杆高度的调整,每个细节都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环。

这也是一次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的品质跃迁。新标准要求的楼板撞击声压级≤65dB,相当于将楼上孩童跑跳声降低到正常谈话水平,隔声性能的升级正在重塑邻里关系。

而专用空调平台终结了外机悬挂的“蜘蛛楼”景观,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从0.7米增至0.8米,功能分区的精细化设计让生活回归本质;气候适应性设计让建筑学会“呼吸”,也使建筑能耗得到有效降低。

这其实也是一张从居住单元到智慧生态的未来图景。电梯轿厢的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打开了智慧社区的大门。试想,当急救人员能通过电梯物联网远程控梯,当外卖机器人能自主乘梯配送,这个曾经的信息孤岛就变成了智能终端。

而公共空间的全方位网络覆盖正在重构社区生态。当快递柜、健身区、儿童乐园都成为智慧节点,冰冷的建筑空间开始具备情感温度,社区就会真正成为“有记忆的生命体”。

在城市细节中触摸生活质地

从《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到北宋《营造法式》的技术法典,中国的营造智慧始终在回应时代的叩问。此番发布的新版住宅规范,既是对传统营城智慧的现代转译,更是对“美好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新规范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写给未来的居住宣言——用严谨的数据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创新的设计解构着传统居住模式的桎梏。当每个门洞都为轮椅预留通道,每部电梯都成为信息节点,每个阳台都构成安全防线,我们就在方寸之间雕刻出文明的刻度。

在城市化下半场,这场静默的居住革命或许比摩天大楼更值得铭记——用毫米级的精度重构生活,用分贝级的控制守护尊严,用瓦特级的节约对话自然。

当亿万家庭推开符合新规的户门时,推开的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更具温度、更具韧性、更具智慧的城市文明新样貌。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朴素的表达:让每个人在城市的细节里,都能触摸到美好生活的质地。

撰稿 / 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越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6

用户10xxx76

2
2025-04-02 09:12

玩一套来圈钱,意思是以前那些就不要了?你给钱买你吹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