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船厂接到了一家挪威公司130亿的大单,这本是中国造船业走向国际的好机会。
可没想到6年后,挪威方面却单方面取消订单,致使中国船厂负债20亿,濒临破产。
这究竟是意外,还是早有预谋?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强强联合·——»
2013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中国船舶制造业:挪威的Seadrill公司与大船海工签订了价值130亿元的8个海上钻井平台合同。
要知道,Seadrill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承包商之一,在全球拥有多个子公司和合资企业,其实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而大船海工,虽然拥有国内最大的船坞之一,还能建造30万吨级船舶,甚至包括航空母舰,但是成就仅限在国内范围。
对于这份130亿元的大单,大船海工自然是倾注了全部心血。
这不仅是打入国际高端市场的绝佳机会,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造船技术实力的重要舞台。
可是,随着合作的深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按照合同约定,Seadrill公司需要支付4亿美元的定金。
这笔钱对于总价值130亿元的合同来说并不算多,但对于保证项目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可是,几年过去了,Seadrill公司却只支付了1亿美元的定金。
这个情况让大船海工陷入了困境,海上钻井平台的建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1亿美元的定金远远不够。
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大船海工不得不自掏腰包,贴钱继续建造这些海上钻井平台。
面对这种情况,大船海工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多次催促Seadrill公司支付剩余的定金。
然而,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财务周转不过来"。
这种推诿的态度让大船海工感到十分失望和困惑。
随着时间推移,大船海工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他们不得不从其他项目抽调资金,甚至借贷来维持这个项目的进行。
眼看着贴钱越来越多,大船海工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入不敷出的局面日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大船海工曾经动过放弃订单的念头,毕竟,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拖垮整个公司。
令人意外的是,Seadrill公司却坚决不同意终止合同。
他们声称,如果大船海工单方面放弃订单,将构成违约,需要承担巨额赔偿责任。
这下大船海工真是进退两难。
继续建造,意味着要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而且不知道何时才能收回成本;放弃订单,又可能面临高额赔偿。
在这种困境下,大船海工只能选择继续建造下去,寄希望于Seadrill公司能尽快解决自己的财务问题,履行合同义务。
«——·单方面违约·——»
五年后,经过工程师们的日夜奋战,终于将8个海上钻井平台的建造工作推进到最后阶段。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Seadrill公司突然宣布取消订单!
更让人愤怒的是,Seadrill公司给出的理由简直是颠倒黑白。
他们声称大船海工违约了,而且还在破产重组中。
这种说法简直太可笑了!明明是Seadrill公司先违约,迟迟不支付剩余的定金,导致大船海工陷入财务困境。
而大船海工不得不进行破产重组,恰恰是因为Seadrill公司的行为导致的一系列后果。
面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大船海工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迅速组织法律团队,准备在法庭上讨回公道。
就在准备诉讼材料的过程中,大船海工惊讶地发现,原来Seadrill公司并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
调查显示,Seadrill之前就与韩国的某家船企有过类似的撤单纠纷,在那次纠纷中,Seadrill竟然胜诉了。
不仅如此,进一步的调查还发现,另一家中国企业——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也曾与挪威的Havyard Ship Technology公司发生过类似的仲裁案。
这些案例表明,挪威的船舶公司在国际商业纠纷中似乎有着独特的"优势"。
这些发现让大船海工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商业伙伴,而是一个在国际商业规则和法律漏洞中游刃有余的老手。
Seadrill公司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熟悉国际海事法规和仲裁规则,懂得如何利用合同条款和法律漏洞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相比之下,大船海工此前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对于国际商业规则和法律风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尽管大船海工聘请了最好的律师团队,竭尽全力准备应诉,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在国际仲裁中,大船海工不可避免地输掉了官司。
«——·破产重组·——»
尽管在国际仲裁中遭遇失利,大船重工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相反,这家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巨头很快展开了自救式的破产重组。
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也为企业的浴火重生奠定了基础。
大船重工引入了战略投资者,优化了股权结构。
这不仅为公司注入了急需的资金,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资源。
一些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成为了大船重工的新股东,他们的加入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公司果断决定聚焦主业,剥离非核心资产。
这意味着要忍痛割爱,放弃一些曾经引以为傲但已不再适合未来发展的业务。
这种"瘦身"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造成一些损失,但长远来看,却能让公司更加轻装上阵,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然,大船重工的重生离不开中国政府对造船业的大力支持。
政府出台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行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到2025年建成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
这个规划不仅给了大船重工明确的发展方向,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信心。
为了支持造船业发展,政府还设立了船舶产业投资基金。
这个基金为大船重工等企业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帮助它们度过难关,实现转型升级。
政府还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这项政策让大船重工等企业能够将先进的军工技术应用到民用船舶制造中,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在这种政策支持下,大船重工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招标,重新树立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经过艰苦努力,大船重工终于在2020年完成了破产重组程序。
这标志着公司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重组后的大船重工,虽然体量可能小了一些,但却更加精干和富有活力。
重组完成后,大船重工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加大了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专注于船舶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
同时,大船重工也积极开拓新能源、智能船舶等新领域。
比如,公司开始研发电动船舶、氢能船舶等环保型船只,顺应了全球航运业节能减排的趋势。
目前大船重工逐步走出阴霾,重新焕发生机。
虽然道路依然艰辛,但公司上下都充满信心,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重返世界造船业的巅峰。
大船重工的浴火重生,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造船业韧性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