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打下了一片江山。他身边那是猛将如云啊,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要说这其中谁最厉害,那非得常遇春莫属了。朱元璋自己都说了,这开国功劳,常遇春一个人就占了七八成!可就是这样一位盖世英雄,40岁那年,突然全身溃烂,说没就没了。更让人唏嘘的是,他俩儿子也没落得好下场。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事儿?咱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常遇春这孩子,打小就苦啊,家里穷得叮当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常遇春从小就明白,靠种地那是不行的,得想办法出人头地。他心里一直有个念想,那就是当将军。为了这个梦想,他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偷偷摸摸地练武。可这世道不太平,元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常遇春为了活命,没办法,只能上山当了土匪。
不过常遇春可不是一般的土匪,他脑子灵光,有想法。他跟山寨的头头刘聚说,咱不能光抢劫啊,得保护商队,收点保护费,这样细水长流,还能得个好名声。刘聚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照着做了。你还别说,这法子还真管用,山寨的收入稳定了,周围的老百姓也对他们刮目相看。这段经历,让常遇春明白了民心的重要性,也为他后来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埋下了伏笔。
后来,朱元璋的队伍来到了附近,常遇春觉得机会来了,立马下山投奔了朱元璋。一开始,朱元璋对这个来历不明的山贼不太放心。直到采石矶一战,常遇春才算是真正露了脸。当时,朱元璋的军队被元军打得节节败退,情况危急。常遇春一看这不行啊,二话不说,跳上一条小船,冒着敌人的箭雨就冲进了敌阵。那真是不要命啊!元军都被他吓傻了,朱元璋也看呆了。
常遇春打仗,那是真不要命。他最擅长的就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采石矶之战后,朱元璋对常遇春那是刮目相看,从此成了他最信任的大将。后来打陈友谅,常遇春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陈友谅那可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枭雄,兵强马壮,朱元璋的队伍一开始根本不是对手。在龙湾之战和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三次对阵陈友谅,三次都大获全胜。要不是他在关键时刻救了朱元璋,历史说不定就改写了。
常遇春打仗厉害,可他也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残暴。他打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喜欢屠城,杀降兵。这种做法,让很多人看不下去,连朱元璋和徐达都劝过他,可他就是不听,好像杀人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估计是早年经历的苦难,让他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有人说,他这是为了震慑敌人,巩固胜利果实。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终究是给后世留下了骂名。
公元1369年夏天,常遇春在河北柳河川打了一场大胜仗。可能是天气太热,他脱下盔甲后,突然浑身疼痛,伤口大量出血。军医说是得了“卸甲风”,没几个小时,常遇春就去世了。很多人都说,这是他杀戮太重,遭了报应。临终前,常遇春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把亲信叫到床前,叮嘱他们要善待降兵,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一代名将,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感念他的功劳,封他的大儿子常茂为郑国公。可这常茂,完全没继承他爹的本事,整天就知道仗着自己是国公爷,到处惹是生非。朱元璋实在看不下去了,下令抓他,结果这小子竟然服毒自尽了。
常遇春的二儿子常升,倒是比他哥哥老实一些,也继承了郑国公的爵位。可惜后来卷入了蓝玉谋反案,被朱棣给杀了。要说这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朱元璋本来想把他培养成第二个常遇春。蓝玉确实也有些本事,打仗也很勇猛。可惜他太骄傲了,经常仗着功劳作威作福,最后谋反被杀。这下子,常遇春的亲属,算是都栽了。
常遇春,一个出身贫寒的放牛娃,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武艺,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他战功赫赫,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性格中的暴戾和残忍,也为他的人生和家族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最终的结局,以及两个儿子的悲剧,令人唏嘘不已。功是功,过是过,常遇春的一生,功过是非,恐怕后人很难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