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涨秋池:为什么历代文人喜欢写巴山?

北极微凉 2022-12-09 19:53:59

“古诗词里的地理名胜”之十: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

此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异乡为官时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

前两句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与妻子相互思念却不得归之苦,后又将情感寄寓于眼前之景:巴山绵密的细雨,涨满秋池。诗人无尽的相思之苦与这淅淅沥沥的夜雨交织,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后两句写眼前的苦况激发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憧憬:等到他日与妻子相聚,定要对烛夜谈,聊一聊这个互相思念的夜晚。诗人跨越时间,盼望重聚的欢乐,但这种未来之乐更反衬出今夜之苦,而今夜的苦又将成为未来剪烛夜话的谈资。情感曲折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远古时期,横亘于中国南北之间的巴山陆梁,沟通了汉水上游和渠江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吸引远古人类族群巴人在这里聚集,并建立了古巴国,所以后人称巴人活动的这个地域为“巴山”。

巴山地区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悬崖绝壁众多,却是古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巴山现位于我国西部的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因其东西绵延500多公里,亦被称为千里巴山和大巴山。巴山山地不仅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自然资源丰富,还孕育出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及现代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资源,是一座融汇了中华文明的巍峨山脉。

巴山山脉腹地为四省通衢之要塞、巴蜀东出之门户,其间峰峦叠嶂、淙流纵横,以致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军事价值,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杜甫《滕王亭子》中抚遗迹而感叹:“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愿,崖转石万壑雷”,生动地展现了巴山惊险的地理环境。

巴山多水的自然形制,造就了其山高涧深、林秀谷幽、湍流激荡的生态景观,吸引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诗篇。唐代诗人岑参在《送崔员外人秦因访故园》中记叙了“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的自然美景。宋代文人郭印的《秋日即事八首(其一)》记有“巴山今日见清秋,河汉无声天际流”的静谧景色。此外,巴山空灵寂静的夜色亦成为文人心中的胜景。宋代文学家陆游在巴山南亭独赏夜景,借景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留下了“曲阑影外巴山月,画角声中楚塞愁”的佳句。

蜀道特指连接古代秦蜀之间的道路,现常定义为穿越秦岭——大巴山系的多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现存较为完善的古蜀道荀括子午道、褒斜道、故道、傥骆道、金牛道和米仓道等。蜀道的实现离不开栈道的架设,“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板梁为阁”,以此沟通山体两侧的交通。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已克服艰难修建了古栈道,比如《战国策 秦策》中就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

巴山的山势凸显古道之险,栈道反衬崖壁之绝,峭壁上架设的栈道跨越天楚,带来空间上无尽延伸的体验。唐代诗人李白面对秦岭巴山奇绝的山道时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由衷感叹。古蜀栈道有木质和石质两种主要材质,这是因地制宜而产生的多种独特形式。例如巴山内的褒斜古栈道就出现过木栈和石栈两种形式,不仅丰富了栈道的景观构成,更进一步促进与不同自然环境的自然融合。褒斜和金牛栈道上还设立有栈阁、栈桥、隧道等附属设施,这些高低错落的建筑是栈道中具有变化性、节点性的重要观赏点,组成栈道丰富的立面效果,形成视觉焦点。因为褒斜和金牛两段古栈道历史悠久,遗迹较多,是秦巴栈道中修复和重建最好的两处,现今都已建设成国家级风景区,成为地方的一大特色旅游点。

1 阅读:5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