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炸开了锅:"这剧情是怎么回事?""我的张洽去哪了?""刘畅不是一直都挺稳的吗?"
实话实说,这个结果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张洽作为有着一年半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实习经验的"实力派"选手,以及刘畅作为几轮考核中的"顶流"担当,都是很有实力的选手。
急诊科非常神奇,它不仅需要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临场应变和沟通能力。这不,在面对标准化病人家属的谈话考核中,有学生表现得过于糟糕。
卢骁主任直接指出:"这样的表现实在无法让人满意。"这话简直是扎心了!
不过话说回来,能在急诊科这个“战场”上脱颖而出的李不言他们仨,肯定有其独特的过人之处。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顾虑和包袱,反而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考核。
对比其他考生的表现就能发现,经验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束缚。就像网友说的:"有时候,往往是那些不被看好的人,反而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惊喜。
本次考核结果的反转,观众们不仅看到了"黑马"的崛起,也深深明白在急诊科,除了专业技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急诊科考核这回节目组玩得有些大。为了检验医学生们的应变能力,他们特意安排医生和护士扮演“标准化病人家属”。
急诊室的情况就像是一个小型战场,医生们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尽管"急"是急,人文关怀也不能忽视。
结果,八位医学生因为这个“急”字而犯了错误。
现场气氛紧张得都能掐出水来,每个考生走进谈话室的时候,表情紧绷得跟要上考场似的。然而,当他们开口时,问题却接踵而来。
"我只有30秒钟!"
"请尽快签字,否则将错过最后期限!"
"先别打断我,听我把话说完!"
这些话是不是特别耳熟?说实话,这群医学生简直把"急"字演绎到了极致。
旁边的卢骁主任看得摇头叹气。
最让人无语的是,有些考生一看到对方是邻居或者是平时的麻友,连沟通都不沟通,直接就放弃了。
事实上,急诊科医生的工作压力是极大的。这可不是演练,而是真实的生死时速。但即便如此,医生仍需保持应有的耐心和体贴。
有趣的是,平时表现特别突出的考生在这次考核中反而吃了亏,原因是他们过于追求表现的“专业”,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沟通技巧。
这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老话:“医者父母心”。在急诊室这个特殊的战场上,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在紧急情况下保持人文关怀,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看完这次考核,不少网友纷纷感慨:"原来急诊医生的工作这么难。"在生命危急的关键时刻,急诊医生需要在争分夺秒和温情脉脉之间找到平衡,确实非常不容易。
这哪里是在考大家谈话和签字?这分明是在考验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修养。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所言:"在急诊室,我们挽救的不只是病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家属的心灵。
既然说到考核翻车现场,那就不得不八一八这五位考生的"致命时刻"了。看完他们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又想笑又心疼啊。
先说说张洽这个实习经验丰富的"老实习生"。他在浙医二院有一年半的实习经历,因此他的专业知识是相当扎实的。然而,当他来到急诊科时,他变成了一个"急性子"。
一进门就出现了"只有30秒时间"的提示,让人感觉好像晚一秒钟病人就会没救了。这种做法让人感觉简直是把"目的性太强"写在了脸上。
更搞笑的是谢旭超,看到张洽这招有效,马上就进行了"完美复制"。何为事倍功半?这就是!不但学习了"30秒论",还加码威胁"不签字就救不回来了"。
再来说说冯琛,他的"强势"可真是到了极致。"你安静,听我讲完"、"你先听我讲完好吧",这语气,感觉他不是在跟病人家属沟通,而是在训话。
然后就来到了刘畅的神操作。这位“考核女王”这次可算是栽了个大跟头。当她听说对面是邻居的时候,她立马掏出手机要给上级打电话。
结果,卢骁主任一句“你没有上级医生”让她当场愣住。更让人震惊的是,她竟然和主任杠上了,说什么“我要是二唤我就叫行政总值班”。
这脑回路,真的是太“刘畅”了。
最后压轴的是高尚同学,一听说病人家属是麻友,他直接来了个转身就走。他这种操作,可以说是将“太现实”诠释得淋漓尽致。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会想问:这五位考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他们都是掉进了两个坑:
比如像张洽、谢旭超、冯琛这样的人,都被"急"字给控制了,总是恨不得马上签字搞定。
要么是像刘畅和高尚那样,对自己太过于严格了。他们在考核时,过于将自己代入实际场景中,以至于忽视了考核的真正目的。
说真的,急诊科医生的表现不能全都归结于他们的个人能力。毕竟急诊科的工作环境跟其他科室不太一样,节奏快、压力大。
医生们或许是过于急于表现自己,反而事与愿违,影响了治疗效果。
就像卢骁主任后来说的那样,这次考核并不仅仅看谁签字快,更重要的是看在紧急情况下,是否能够既保持专业性,又不失人文关怀。
这么一想,这五位考生的“翻车”事件,反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医患沟通课。有时候,过度的紧张和较真反而会让事情变得事倍功半。
特别是张洽和刘畅,他们在专科的时候可以说是"神仙组合"啊!张洽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一腔热血要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医学事业。
刘畅的格局十分宏大,他对医生这份职业怀揣着深深的敬畏感,连资深医生都为之赞叹。
然而,在转到急诊科后,我们这些"天之骄子"瞬间变成了手忙脚乱的"菜鸟"。要说我们的专业能力退步了吗?显然不是。
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心态变了。
在专科学校,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能够很有把握地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他们非常注重人文关怀,连带教老师都对他们赞不绝口。
但是一旦到了急诊科,节奏突然加快,思维模式就发生了改变。有些人会因为急需救命而把对患者的温情脉脉抛到九霄云外,还有些人会过于计较程序,甚至把考核当成了真实的事情。
卢骁主任看着这帮医学生心里着急,他知道这些都是好苗子,就是还没适应急诊科的节奏。
有趣的是,在下半部分节目中,这些医学生的表现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这次考核让他们意识到了急诊室中必须要把握抢救生命的紧迫感与安抚人心的温度的重要性。
仔细想想,从专科到急诊的转变,其实并不是对能力的考验,更像是一次心态的蜕变。毕竟,一个真正优秀的医生,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在紧急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温情。
这场考核,可能是他们从"医学生"转变为真正"医者"的关键课程。
《令人心动的offer》选择医学季作为题材,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相较于前两季的律师季,医生这个职业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我非常看好刘畅和冯琛这两位"小天才"的未来发展,虽然这次考核他们有些失利,但在他们的表现中,我看到了未来优秀医生的影子。
刘畅的责任感与担当,冯琛的专业与果断是急诊科医生必备的品质。
但这档节目同时揭示了急诊科医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困境:一边是焦急等待的病人,一边是繁琐的程序问题;一边是紧迫的病情,一边是病人家属的情绪。
因此,培养一位优秀的医生并非易事。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并保持人性温度的能力。就像这次考核所展示的那样,如何在医者仁心与现实考量之间取得平衡,是最为困难的课题。
看了这一季节目后,我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只是我们心中的白衣天使,更是在与死神赛跑时还能保持微笑的“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