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强哥 编辑:阿奈
记得很早之前,应该是二十年前,一位办公室的老大哥在聊天时告诉我们:你们年轻人学历高,以后应该争取成为名师。
这位老大哥是有底气说这话的。他在第一次评高级职称的时候,就一次性评上了,算是比较顺利的,而大多数老师都要经历两次、三次或者更多次,甚至至今都评不上。
然而,什么是“名师”呢?那时的我,以为“名师”就是课上得好的,学生喜欢的老师。现在想想,我那时,真天真。
其实,在这位老大哥看来,名师就是特级教师,名师就是全国优秀教师,名师就是功勋教师(有工作室的那种),名师最不济也是个省级骨干教师。市级的应该算不上。区级的就更别提了。
但在今天看来,如果名师是这么个“名”法,那么那些把“成为名师”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的老师,必定会给学生在无形中制造一场灾难。
以上恕我冒昧,但一针见血。
首先,这样的“名师”都是一干评委们评出来的,没有一个是学生们评出来的。
他们平时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文章、得优秀、搞奖证、跑关系上了,根本没有时间研究教学,研究怎样教育学生。文章发表得多,在评名师时得分就高;“优”比较多,得分也比较高;奖证多,得分就高;如果没有熟人关系,前面都是白搭 。
其次,一旦评上名师,他们往往会议多,课题多,甚至走穴讲学也多,真正投入教学的时间就少。
我在2008年参加高考阅卷时,就见过一个阅卷最年轻的特级教师:38岁。这位特级教师是真牛掰,自己年纪轻轻,还带着一批徒弟,除搞了一批课题外,还要到各县市区去讲学,所谓的“传经送宝”。平时你看到他总在忙,但是很少看到他在教室里忙。
第三,把“成为名师”作为自己苦心孤诣追求的终极目标,眼中一定只有功名利禄,根本不可能有学生。
我听过很多所谓的“名师”讲课或讲座,大部分都是一般般(不要以为是我的愤激之词,去学生中走访一下就知道了)。为什么呢?因为成为名师是一段“辛苦的路程”,而一旦评上了就会“扒本式”回收利益,因此就离学生越来越远,离教育越来越稀。
第四,“成为名师”只是成为了老师们的名师,大多数在学生中的影响并不大。
那还是在二〇〇几年(特级教师特别吃香的年代),我们一行人在一名副校长、一名教务主任、一名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亲自到市里某个学校学习一个特级教师的上课,课后还进行了深度交流(吃饭喝酒)。我发现,这位特级教师的特点是除了有点平易近人外,就是双鬓斑白。他才四十多岁,在教学上没有给我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
如果是像过去农民种瓜种豆一样,整个的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那这样的瓜豆就特别好吃,俗称“土XX”。但是,我们的所谓名师,全都是“评”出来的,不是“自然”成熟的,因此都“变味”了。
所以,现在的我认为的“名师”,仍然是“课上得好的,学生喜欢的老师”。不要参杂任何人的看法,只看学生的。
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