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越来越多的时代企业,都呈现出「无边界企业」的特征。
互联网科技领域,上一代如谷歌、微软,新一代如字节跳动。
什么是无边界企业,以字节跳动为例,字节跳动是移动互联网的通吃型赢家,一度被称为超级APP工厂。从创立到成为数千亿营收的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字节跳动的成长法则,可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技术复利和逻辑拆解,这也是几乎所有「无边界企业」的典型特质。
技术复利之于字节,当然是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极大提高了信息分发效率。相较于千篇一律的编辑推荐,人们更爱看算法精准推荐的内容。推荐算法无处不在,以各种产品形态出现。进而,高频的推荐算法侵蚀了低频的编辑推荐和搜索引擎。
逻辑拆解,则是找到真正问题,并且用核心技术优势解决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初期,编辑推荐还十分流行,字节跳动则选择了非主流但回报巨大的路径——坚定地投入推荐算法,用算法来分发内容。并且,技术是通用的,将核心技术复用到共通场景,可以带来技术复利。
就像是今日头条成功之后,推荐算法被推广到抖音、TikTok 等众多APP,促进图文、短视频、电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分发效率。往大量的新场景里灌用户,同时,又随着场景丰富,用户数据维度丰富,推荐更加精准,用户留存和黏性更强,因而成为「做一个成一个」的无边界公司。
无边界扩张,如水一般,快速迭代,天花板高,是「无边界企业」的显著特征。今天,在技术复利更易落地的互联网科技之外,我们发现,硬件领域也在呈现出同样的特质。
01 无边界公司在崛起
追觅、大疆、传音、安克等一批新兴科技制造企业快速成长,只用几年时间,它们就从大学实验室里的某个小团队,成长为细分赛道的行业巨头,并且还能从单个爆款产品,跨品类扩张,到在多品类都成为行业第一,在海外也势如破竹,天花板极高。
这是一批典型的「无边界企业」。
跨界总是困难的。
即便是顶级企业,也难以跨行业复刻出爆款产品,比如亚马逊和微软造手机也都以失败告终。充分证实了软硬件的「天然结界」。
传统制造业的跨界难度更大。过往,造油烟机的龙头,始终在造油烟机;造空调的龙头,大多也始终在造空调。似乎有一些规律,在制约着企业跨界生长。
但是,新一批硬件领域的无边界企业,似乎打破了这些规律。比如,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实现全球第一后,又相继在稳定器、运动相机、储能以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方向,逐步超越细分赛道竞争对手,打造出爆款产品。如同字节一样,反馈回路越来越短,产品迭代越来越快,研发创新越来越密集,增长也远超过往传统制造企业。
字节跳动、拼多多相对于老一代巨头们有明显的「代差」。这种代差体现在,字节和拼多多做出了全球化的通吃型产品,而老牌巨头更适宜在本土作战,新军无界,老牌有界,是划分代际的标志。
在硬件领域,同样能看到这样的「代差」。追觅、大疆、安克、传音等新兴科技制造企业,相比起上一代制造企业,出道即全球化,亦体现出一种无边界企业的相似性。大疆靠飞行控制系统和算法,衍生出自动驾驶技术,传音则在非洲依托全球第四的手机出货量,构建出又一个硬件生态链。
这一批无边界企业中,追觅科技的特质非常明显。
从2017年成立,到成为智能家电行业巨头,追觅只用了不到七年时间。追觅基于核心的高速数字马达与智能算法技术,从智能清洁到智能家电,持续拓展业务品类。从吸尘器、高速吹风机、智能洗地机、扫地机器人等品类出发,追觅逐步渗入割草机器人、配送机器人,从室内走到了室外,从家庭走进了商场,追觅呈现出走向「超级硬件工厂」的趋势。
在制造行业,这些无边界企业正在复刻字节跳动在互联网行业的增长奇迹,后发先至。这些无边界企业的成长秘密是什么?它们与上一代国内制造企业的区别又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像字节跳动成为超级APP工厂一样,成为超级硬件工厂?
02 无边界的本质是技术复利
内容平台的核心是推荐算法,吸尘器、高速吹风机、扫地机器人的核心则是高速数字马达。要在成熟市场的成熟品类里脱颖而出,需要创业公司拿出足够的创新。而在技术、营销、品牌、渠道等众多创新方式中,最核心的是技术创新。
2017年,经过两年蛰伏的追觅科技创始团队,突破了国际巨头戴森的技术壁垒,高速数字马达技术水平追至全球领先水平,做出了10万转/分钟的高速数字马达。
与所有成功企业一样,打开市场需要一款爆品作为敲门砖。追觅凭借高速数字马达这一核心技术优势,在2018年推出了旗下第一款产品——无线吸尘器V9。作为一个新兴品牌,追觅当时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设立了500台的众筹目标。
众筹结果是18888台,1500万元,超预期3677.6%,技术优势尽显。然而,吸尘器的市场规模毕竟有限,就像是字节跳动不可能满足于今日头条一样,一家想要做第一的科技制造企业,不可能只满足于吸尘器。
2021年,扫地机器人市场快速升温。
行业内,大号玩家有科沃斯、石头科技,新兴选手有众多涌入赛道的创业公司,还有一干传统家电巨头虎视眈眈。市场上主要的扫地机器人,也纷纷搭载上了扫拖一体和避障功能。如何撼动老玩家的地位,从中择机突围,是每个入场的新秀需要直面的命题。
追觅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超越竞争对手,快速做到行业第一。俞浩曾说,他读小学中学时,刚开始都不是第一。但基本上过了半年之后,就能找到其中窍门,成为第一名。在研究高速数字马达时,这样的信心告诉他:都是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
竞争再激烈的市场,也一定可以找到机会点。同样是科技制造企业,没有道理追觅做不成扫地机器人。毕竟,追觅初创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校内规模最大的科技平台「天空工场」,这样一群要造飞机的工程师精英,用造飞机的技术研发出高速数字马达。触类旁通,他们当然也能找准扫地机器人的窍门。
那么,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窍门是什么呢?
答案还是技术,用技术创新解决真正的问题。扫地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除了高速数字马达,还有智能算法。如同推荐算法带来的内容消费高速增长一样,具备路径规划和智能避障能力的SLAM算法,也直接带动了扫地机器人近几年来的高速增长。
2021年开始,扫地机器人的避障功能明显快速进步,中高端机型普遍搭载上了激光雷达。追觅选择的竞争方式,则是突破算法核心技术。早在2015年开始突破高速数字马达技术时,追觅便分出了一个团队闭门研发SLAM算法技术。此后,追觅则不断在智能算法方向持续突破。
像超越戴森的10万转速马达一样,追觅用更智能的场景识别、定位导航、智能避障以及语义理解功能,来与同类产品竞争。到了现在,追觅扫地机器人可以AI识别超过200种障碍物;运动状态下,追觅扫地机器人的语音唤醒率超过90%,都位列行业第一。
其实不只是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从近两年追觅的产品技术更迭来看,技术复利效应在追觅身上越来越明显。
一个小细节,2023年10月,追觅将轮毂电机技术用在了洗地机上,这是一项通常用在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上的技术部件,能够提供灵活的移动、转向性以及更加精准的运动控制,而追觅将其用在洗地机上,提升了洗地机沉重、费力等用户体验难题。
而在9月25日刚刚结束的追觅新品发布会上,我们又看到了「轮毂电机」的身影,这次是出现在了扫地机器人上。此次发布的追觅X50系列扫地机器人,核心亮点是全球首创「仿生机械足越障技术」,其越障能力的关键,是轮毂电机驱动与双节摆臂系统支撑的双重组合。
技术创新带来的回报也是丰厚的。仅2023年,追觅科技扫地机器人全球销量超过240万台,同比增长300%。在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多个市场,追觅扫地机器人连续多月市占率位列第一。并且,在中国线上高端清洁电器市场,追觅科技以33.5%的零售额份额,稳居市场第一。
虽然是硬件企业,却似乎获得了字节这样软件起家的企业才有的边际成本递减的扩张效应,这是为何?
03 逻辑拆解世界
伟大公司总有相似之处。核心技术是一切的根本,但技术需要匹配市场需求。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独立创业后,做的第一个产品其实是一种球轮手推车。
1974年,戴森在装修花园时获得启发,想要制造一款平衡性更好、不会压坏泥地的手推车。于是,他找到化学公司,用当时还算高科技的醋酸乙烯酯 (EVA) 制造了球轮。
当然,球轮手推车的技术含量无法与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相比较。但是,戴森从中学到的经验是,要用新材料和新造型,设计能够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然后自己制造并销售它。这款球轮手推车很快获得成功,年营业额达到60万英镑,还被用在建筑工地、导弹运输等戴森之前想不到的细分市场。
在追觅身上,我们也能发现相似点。
2023年,追觅在国内发售了尖端旗舰扫地机器人X20系列,在全球第一个为扫地机器人配备了仿生机械臂技术。机械臂看起来不像人形机器人一样有酷炫的造型,但是实现了一个功能:机械臂可以将拖布伸出来,清扫墙边、冰箱底等角落,死角清洁覆盖率100%。在众多贴边清洁思路中,追觅选择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案。
俞浩相信,逻辑可以拆解一切。事实也确实如此,技术绝对领先的高速数字马达,产品化之后,势必可以降维打击同类产品。追觅的技术价值获得了市场认可,产品纷纷成为爆品。2023年,追觅的海外营收增长超120%;2024年1-8月份,追觅成为中国大清洁市场市占率第一的品牌。
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买单,追觅获得商业的正向循环,进而反哺研发,形成正向飞轮。事实上,追觅的产品研发与设计人员占比达到60%,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额超过7%,俞浩曾透露,追觅的研发投入,1/3会投入在现有产品的迭代中,1/3投入现有产品的创新,而剩下的1/3则花在新领域的创新中。
于是,追觅得到了持续造血的商业场景,从而进一步研发和验证技术,将高速数字马达转速从每分钟12.5万转,逐步提升至16万转,以至于现在储备的20万转,并在SLAM、ToF激光雷达、结构光等算法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由此带来了技术复利,无论是高速数字马达,还是智能算法,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乃至割草机器人、商用机器人上,形成了核心技术「力出一孔」,业务品类四处出击的局面。
从逻辑上讲,这一切过程步骤都成立。进而,这些逻辑推演也都变成了事实。目前,追觅的产品序列,也从最初的一款吸尘器,延伸到上百个SKU。这些搭载着核心技术的追觅产品,进入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以及2100多万个用户家庭。
何其相似的一幕也发生在历史上。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公司Unimation推出PUMA,它是第一个把感知、控制和本体行动结合起来的通用机器人原型。但其真正走向应用,是因为日本公司对它做了专用化改造,创造出用于汽车生产的六轴机械臂,以及专供电子制造及装配的SCARA等形态,也成就了发那科、安川、爱普生等一批日本机器人公司。短短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半壁江山已悉数被日本制造商掌控。
追觅这样的无边界公司,正在做的,就是如此:从核心技术,到技术适配用户需求,持续叠加价值创新,从量变到质变,形成创新集群,一举带入新行业,成为新物种。
正如俞浩所说,「机器人不见得要长得像人,而是具备传感、处理、执行等功能,我们要持续做好机器人的“心脏”和“大脑”。」
从这些「无边界公司」身上,我们能够学到的经验是——逻辑可以拆解世界。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且用合适的技术来解决它。如果企业家的长期逻辑选择正确,后面就是顺风局。
在长期逻辑上,近些年来成长起来的中国科技制造公司,享受到了国内的工程师与制造业红利,也获得了全球巨大的市场机会,有机会成为新的时代企业。
今年初,我参观过一家位于长三角的智能制造企业。工厂负责人说,有将近一半的零部件供应商,就位于他们工厂几十公里之内。正是基于这样完整的产业链,追觅、大疆等新兴的科技制造企业,才能缩短开发周期和低试错成本,并且以更低成本制造更好产品。事实上,追觅的供应链厂商,就有80%都来自于苏州。
上一代制造企业,普遍性的成长路径是,大约在八九十年代转制,开始进口空调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发挥供应链优势、价格优势,主要做技术含量较低的组装厂。做大规模后,再依靠收购国外企业来完成品牌升级。由于不从源头掌握核心技术,自然也就无法复用,而始终处于模仿者的身位。
相比之下,追觅这些新兴无边界企业从成立开始,就带着创新的技术和性能领先的产品,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先从源头占据技术高地,再借势中国软硬件一体的独有经验俯冲全球市场和旧有玩家,实现后来居上地扩张。
从这些新兴的科技制造企业上,我们能发现的是,企业从创立时就天然自带国际化视野。追觅、大疆从成立时,就意识到自己是一家全球化企业,天然要做国际市场的生意。就像是俞浩说的那样,「新一代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要立足全球高端市场。」
没有边界的公司,同样也没有天花板。
硬件的真实世界,比软件的虚拟模拟世界,市场容量理应更大。远方的虚拟,和附近的真实,后者的天花板是更高的:因为人类需要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触感,也只能依托真实的"附近",人类需要扫地的机器人,带小孩的机器人,帮助老人洗澡上楼梯的机器人,这是真实刚需。
超级APP填满闲暇时间,超级硬件创造闲暇时间。
从吸尘器、割草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从无人机、运动相机到自动驾驶汽车。追觅这类新一代中国科技制造企业、无边界企业,在不断用尖端科技,提升用户生活体验,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向时代企业冲击。
*仅介绍公司,不构成推荐股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