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戈尔巴乔夫突访印度,为何他刚离开印度敢在边境挑衅?

但惜时光情不老 2024-12-23 17:52:21

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局势里,每一个举动都满是算计和风险。1986年,有件事成了世界政治里的焦点: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突然去印度访问。这次访问不但让苏印的友谊加深了,还无形中改变了印度和它的邻国中国之间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他们刚离开印度,印度政府就在边境地区搞了一系列挑衅的事,这引起了外界很多的猜测和议论。这背后,是印度对中苏关系有误解才这么自信呢,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拉吉夫·甘地面临的继承与挑战

1984年,拉吉夫·甘地接手了他母亲英迪拉·甘地的总理位子,当时的印度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拉吉夫·甘地就职,被看作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可他很快就发觉,自己继承的不只是权力,还有国家里深层次的难题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印度,经济形势严峻得几乎从没这么糟过。拉吉夫·甘地刚当上总理,眼前的印度是经济增长慢、贫困率特高、国家财政赤字还一个劲扩大。他刚上任那会,对经济改革满是期待,热情满满,就想通过好些改革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好让印度经济实现现代化。

可是,拉吉夫·甘地没过多久就察觉到,要把这些理想变成现实,可比他之前想的要复杂太多了。首先呢,政府里头分歧特别大。印度国大党内部不同派别对经济改革有没有必要、具体该咋改革,看法都不一样。有些保守派成员害怕改革太快会让社会不稳定,而改革派觉得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能解决印度经济的根本问题。

政党内部有分歧,官僚体系的僵化也是个不能忽视的障碍。印度的官僚机构一直以来都慢得很,效率特别低,这是出了名的。在这种体系里,哪怕是特别小的改革措施,也得经过很长时间的审批流程,这就把改革的脚步拖得很慢。还有,官僚体系里腐败问题很普遍,这就使得搞经济改革变得特别难。

另一个大问题是缺乏清晰的改革方向。拉吉夫·甘地和他的经济顾问团队虽然对改革有不少设想与规划,可到了具体推行的时候,却常常感觉有心无力。一来呢,改革措施得考虑印度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情况,不能瞎抄西方国家的模式;二来呢,推进改革肯定会碰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这样就会遭到强烈抵制。

在这种情况下,拉吉夫·甘地政府想要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像工业放松管制、提高外资引入上限、改革税制之类的。不过呢,这些改革取得的成果离预期差得远呢。工业管制放松后,私营企业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动,可因为没有配套的扶持政策和监管体系,结果出现了质量下滑、环境污染等不少问题。外资引进是让外汇储备变多了,可国内市场的不稳定也加重了。税制改革呢,因为执行不到位,没让政府的收入有效增加,反倒加重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

国内的民族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纷争。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印度有个新上任的总理叫拉吉夫·甘地。他得应对好多事儿呢,经济上困难重重,国内还有民族和政治冲突在不断激化。这些冲突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地方矛盾,而是关系到国家统一和内部安全的大问题,这也把印度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本来就有的复杂性给暴露出来了。

旁遮普邦的局势特别紧张。这儿有锡克教徒搞分离主义运动呢,他们用暴力的法子,想建个叫“卡利斯坦”的独立国家。这个运动让好多无辜的老百姓死伤,还把当地的社会秩序搞得乱七八糟。锡克教徒和印度政府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原因很复杂,宗教、文化、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拉吉夫·甘地想要处理这个事儿的时候,遇到的挑战可不小。政府有一些强硬的做法,像1984年军队去攻打阿姆利则的金庙(那可是锡克教的圣地),本来是想打击分裂势力的,结果却让锡克社群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尖锐了。

阿萨姆邦的状况也不怎么好。这儿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是因为特别讨厌外来移民才产生的,特别是那些从邻国孟加拉国非法偷渡进来的移民。本地居民怕这些移民会冲淡他们的文化身份,抢走他们的经济机会,最后对邦里的民族构成产生影响。阿萨姆运动用抗议、罢工,甚至暴力冲突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和诉求,这一系列的活动对邦内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国大党内部的权力争斗,是拉吉夫·甘地不得不应对的又一个大难题。国大党是印度最大的政党,它内部存在分歧,这体现出印度社会的多样和复杂。不同派别为了争抢领导权,加上政策导向有差别,老是发生内斗,这不但耗费了党内资源,还让党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变弱了。

这时候,人民党这些在野党派,针对国大党的政策和能力展开了猛烈批评。国大党没办法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和民族矛盾,在野党就抓住这个情况,对拉吉夫·甘地政府发起更猛烈的攻击。在野党这种强烈的反对和抨击,让政治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也让政府在推动改革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时候遇到了更多难题。

对外政策的转变与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寻找各种办法来保住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就在这时,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来印度访问了。这次访问可是苏印关系里的一个重要节点,两国领导人见面的时候气氛特别友好,合作氛围很浓,谈的事也多,像经济、技术合作,还有军事援助这些重要方面都谈到了。对印度来讲,这既是加强双边关系的好机会,也是在国际上显示外交成果的时候。但这次访问背后国际关系很复杂,印度又判断错了,最后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阿鲁纳恰尔邦” 是印度非法设立的一个行政区,该地区实际上是中国的藏南地区。藏南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片土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一直坚定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对印度非法侵占藏南地区的行为不予承认。任何企图分裂中国领土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潮流和国际法准则的。

可是,印度的这种计算把两个关键因素给忽视了。其一,中苏关系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很严重的裂痕,但是到了80年代的时候,因为苏联内部政策发生了调整,国际环境也有了变化,中苏关系就开始慢慢恢复了。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一心想要改善和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关系,想凭借“新思维”外交政策来结束冷战时候的对立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联可不愿意在印中边界问题上表现出明显偏向某一方的态度。

中印边境的争端又一次升级了。

印度政府这么单方面一宣布,中国政府那边就有了强烈反应,印度在国际上的立场也变得更尴尬了。印度想通过和苏联拉近关系得到国际支持,可中印边界有争议的时候,苏联在这事儿上可不是完全向着印度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就在慢慢变好,到了80年代中期,两国关系已经改善得很明显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印中边界争议,更多的是保持中立,或者倾向于让双方和平解决争议。

另外,美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在冷战的大环境下,它对印中边界争端也有自己的想法。美国不想看到亚洲地区出现新的冲突,特别是在苏联和中国关系开始缓和,美国也在和中国建立更密切联系的时候。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也没给印度明确的支持,而是更愿意用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不支持任何一方单方面的主张。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里,拉吉夫·甘地的政策显然对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认识和判断得都不准确、不深刻。他想单方面宣布解决边界争议,却没考虑中国会有啥反应,也没料到国际社会到底是啥立场,结果中印边界的局势更紧张了。这不但没让印度国内矛盾缓和,还让印度在国际上的形象和立场受了影响。

另外,拉吉夫·甘地的这种外交政策选择,也体现出印度政府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短视和盲目自大。没做好充分准备和评估就急着靠对外强硬来解决国内问题,结果不但没达到想要的效果,还让国家遭受更大的外交压力和安全威胁。这一连串的事和决策,表明拉吉夫·甘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时困难重重、挑战多多,也暴露出他外交政策在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上的欠缺。

拉吉夫·甘地和他的幕僚们搞的这种外交政策,说明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很浅薄,战略方面也没什么深度。这种浅薄不但在短时间里让印度和中国的边界争端更严重了,还影响了印度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从长远来说,这种外交策略失败了,对印度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都没好处,甚至有人觉得这是拉吉夫·甘地政治生涯完蛋、个人安全受到威胁的一个原因。

《协商论坛》1998年第1期43 - 44页:对印自卫反击战决策内幕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