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工潮的火车站里,挤满了拖着行李箱的打工人。他们像被磁铁吸走的铁屑,匆匆从老家涌向北上广深。
一边是老板们哭喊“用工荒”,一边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攥着没捂热的团圆照。
这魔幻现实,像极了当代社会的“饥饿游戏”——你拼了命想逃离的,恰恰是别人求而不得的。


一、用工荒?不过是“渣男式用工”的现世报
每年春节后,企业老板们总要上演一出“深情戏码”:“工人兄弟快回来,没你们我活不下去!”
可这些企业对待工人,活脱脱就是渣男套路——需要你时甜言蜜语,不需要时连加班费都算得比离婚财产还清楚。
看看数据多讽刺:广东作为农民工第一大省,今年光是“南粤春暖”行动就砸了16项措施,又是包车专列又是高薪留人,可制造业的普工返岗率高达95%,关键技术岗位却永远招不满。


为啥?因为老板们只愿给流水线工人发“临时工价”,却指望他们干出“合伙人”的忠诚。
更荒诞的是,连海底捞都知道用“免费住宿+家属团圆饭”留人,可某些小工厂连五险一金都像施舍。
这年头,打工人早不是给口饭就感恩戴德的“工具人”了。90后、00后宁愿去大城市送外卖,也不愿在县城工厂里当“螺丝钉”——毕竟,谁愿意为了月薪6000块,把自己焊死在流水线上?

二、留守老人和儿童:春运的“隐形乘客”
当打工人在高铁上刷着招聘软件时,老家村口的老人们正攥着孙子的手,数着日历上的返工日期。
他们才是春运里最沉默的“乘客”——身体留在村庄,心却跟着儿女的火车票飘向远方。
有个扎心的事实:春节全家出行的比例在铁路和民航分别达到24%、36%。
可这些数据背后,是更多家庭被迫选择“拆解式团圆”——父母返工,孩子留给老人。
米易县的调查显示,65%的90后农民工宁可去沿海打工,也不愿留在县城。
于是,村里的老人成了“全能战士”:既要种地卖菜,又要辅导作业,甚至还得学会用智能手机拍作业给老师检查。
最讽刺的是,当城市企业高喊“用工荒”时,留守老人们正经历另一种“情感荒”。
他们不敢生病、不敢抱怨,因为“怕耽误孩子挣钱”——这种中国式父母的卑微,比任何996都让人心酸。

三、撕裂的社会: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
用工荒和留守问题,本质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企业用“临时工思维”对待劳动力,打工人也只能用“游击战”回应:哪里钱多跑哪里,什么稳定忠诚?不存在的!
这种撕裂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1. 企业的算盘: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上海某消防器材厂老板坦言,小工厂根本玩不起“帮工人订团体票”这种高端操作。
2. 打工人的挣扎:新生代农民工要的不只是钱,还要职业发展、城市认同感。可现实是,他们在流水线上干两年,可能还不如某些一线城市的外卖小哥半年赚得多。
3. 政策的尴尬:政府推“稳岗留工”“生育友好岗”,可企业执行起来总像在搞行为艺术——弹性工作制?最后变成“24小时待命制”。
更荒诞的是,当我们嘲笑日本“过劳死”时,自己的打工人们正用脚投票:宁可去送快递也不进工厂。这哪是“用工荒”?分明是“尊严荒”!

四、破局之道:别让团圆成了奢侈品
解决这场困局,不能只靠老板们假惺惺的“红包雨”,或是政府运动式的“春风行动”。得有人戳破那层窗户纸:
对企业:学学京东和海底捞,把工人当人而不是耗材。春节留岗红包?不如直接给股权。毕竟,留住人心的从来不是施舍,而是尊重。
对政府:别光盯着“返岗率”,多看看留守老人的医保、孩子的入学政策。
云南彝良的“免费技能培训”为什么火?因为农民工学完真能涨工资,而不是领张废纸证书。
对社会:少点“奋斗逼”鸡汤,多点实实在在的保障。当打工人不用为了孩子学费拼命加班,当老人看病不用求人借钱,谁TM愿意背井离乡?

结尾:
返工潮年复一年,像极了西西弗斯推石头的寓言。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这块“石头”轻一点——让企业少点算计,让政策多点温度,让团圆不再是一年一度的“奢侈品”。
毕竟,一个让工人有尊严、让老人不孤单的社会,才是我们挤破头也要奔赴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