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十天干,到底是怎么来的?(第二部分:丁戊己庚)

野话说文化 2024-10-04 16:58:47

古代农业劳作

上一篇,我们探讨了“甲乙丙”,可以看出,十天干的起源,古人的表达非常朴素,也非常清晰。

但是,以现代人视角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天干字”表达的都非常清晰。比如,“丁”字。

第四“丁”

关于“丁”的来历,我必须老实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许多人想当然地说,显然,丁更是象形字啦,这个字不就是“独立的,单独的“意思吗,正如它的形状所展示的那样。而且,丁,不就是“青年时期”吗?直到现在在现代汉语中仍表示“成年男子”,与其本意“青年、成年、独当一面、独立”完全一样,比如我们现在还在说的“男丁、园丁、家丁”等。

《说文》中也说,“夏時萬物皆丁實”,意思是“夏季的时候,万物都长的壮实”。似乎“丁”很自然的描述的是“已成年的青春期”。这从字形也可以看出来,“丁”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孑然独立”,表示“青年”是非常合理。

但是,稍等,《说文》都到了东汉了,公元一世纪左右,那时候人们使用“丁”字的历史已经很久了,要是想追根溯源,《说文》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甲骨文的“丁”就很不一样:

甲骨文丁

奇怪吧?甲骨的“丁”怎么是这样呢?

这个形状既不能描述植物的“壮实青春期”,也与人的成年时期完全不象形啊。

過去學者對「丁」字的構形眾說紛紜,劉心源、林義光、吳其昌認為象釘子,高鴻縉認為象頭頂,郭沫若認為象瞳孔,唐蘭認為象金鉼,皆無確證。

我们列表来理理思路,汉语中,“丁”有以下一些意义:

① 表示天干顺序的第四位,比如:商王“武丁”、“丁酉”

② 象形字,作为“钉”的初文,也就是原来的“钉”字本写作“丁”。

③ 表示四方形的细小的东西,现代汉语有“肉丁、萝卜丁”等。

④ 表示声音,比如诗经中的伐木的声音“伐木丁丁”

显然,甲骨文的“丁”圆角四方形以及橄榄型,应该是来自第③个意思,也就是从原来表示“细小的方形小块”的丁字,甲骨文借来表示天干的第四位。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用这个“细小的方形小块”的丁字来表示天干的第四位?

有人说,这个甲骨文中的天干“丁”,是借用的象形字“丁(钉)”,只是甲骨的字形乃是俯视图,俯视钉子的形状就是这样的近圆形的四方形。

这个有证明,比如同时期的“金文”就有些像钉子了。如下图所示:

金文丁

但是,还是老问题,甲骨文为甚选用这个“黑乎乎的方形小块”作为天干的第四呢?

不得而知。

大胆猜想一下:

也许古人从天干第四开始,已经不再使用“象形”了,转而采用“会意”,因此借用了与“钉”同音的“丁”字表示天干的第四,同时描述植物生长的“青春壮实阶段”吧。因为,接下来的天干,从丁开始,的确不再象形了,君请继续阅读。

第五“戊”

天干第五“戊”与前面的甲乙丙完全不同,这个“戊”本来是斧头,是一种武器,结果借来表示天干。

上古的“戊”发音mus或muh或mrus,与“茂”字的古音完全一样。

很明显,“茂”字的下半部分就是个“戊”字,茂的初文就是没有草字头的“戊”,念成muh,当然也是“茂盛的”意思。

这就很清楚了,从第四“丁”开始,采用了“会意”的方式,到了第五“戊”也是会意,就是指植物“长得茂盛、蔚然盛大”的意思。

从“丁”到“戊”,显然是指“壮实”到“茂盛”。不恰当的类比一下,“丁”好比是人的20岁,青春年华,“戊”则是人的30-40岁,是生命力最强、能力最强的时候。

Tips:从语音的角度,戊的汉语拼音wu,其声母为半元音w,但是这个w其实来自v,也就是早一点话,“戊”应该念成vu,而这个v是重唇音,更早应该来自b或m,符合语音学里的格林定律(该定律读者可自行查阅)。

第六“己”

己,就是已。

这两个字,古人经常混用。

这两个字,不仅发音相似(己krə,已ɢrə),长相也相似。而从造字的角度来看,同常长相相似,也意味着发音相似。

作为天干第六,己,承接的是“茂盛”,表示的是“已经长成”的意思,指植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旺盛生长”,最后“已然成熟”(注意,不是果实成熟,而是植株成熟)。

因此,用表示“时间”的“己(已)”来代表天干的第六,就不难理解了。

第七“庚”

庚,就是后来的文字“更”。

意思是“更改,变化”。

庚和更,不过是字形以讹传讹的混淆了而已(注意,上古也有“更”字,不过这个“更”,更可能是“鞭”的初文)。

学界认为“庚”的构型不明,有一些勉强的牵强附会的解释,比如有郭姓大师认为是一种乐器。

其实,并不复杂,还是回归朴素更容易理解。

比如,甲骨文的“庚”虽然是天干的第七,但是字形却“象植物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可能预示着开始由盛转衰”的样子。庚的甲骨文,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庚

甲骨“庚”字,明显是一株植物,而且下边的枝条明显由于“过大,过重”需要支架支撑,字形的下半部分似有人工架设的支架,显然这是一种粮食作物或果树或向日葵之类的,需要人工照料。

从最初的“甲”开始,需要人工照料,到丁、戊完全独立,再到庚,又需要额外照料,这就是“改变”的开始,也是庚的本意。

其实,植物形态的变化,也预示着“季节”的变化,说明时间已近“夏末”,秋天即将来临,改变要发生了,这更是“庚”字的本意了。

小结一下:第二篇我们讨论了“丁戊己庚”,其中的“丁戊己”三字,似乎不再采用象形,原因应该是,此时植物的外貌变化不大,这三个时期基本是初夏、仲夏、季夏,植物正是生长旺盛的阶段,很难用象形描绘。因此,古人采取了“会意描述”的方式来描述三个阶段,借用了一些本来就有意义的汉字“丁戊己”,分别描述“青春、盛年、成年”三个阶段。至于“庚”字,此时植物的形态又发生了显著变化,又可以用象形字了,于是“庚”字就用来描述植物形态发生变化的样子。接下来的“辛壬癸”的时段,天气变化很大,植物迅速改变形态,因此似乎都采用了象形字来描述。

请继续阅读:上古的十天干,到底是怎么来的?(第三部分:辛壬癸)

1 阅读:117

野话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