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有变,普京深夜抵达蒙古国,备受多方关注。启程前夕,普京用一句话给当下的中俄关系定了调。那么,普京时隔5年再访蒙古,在俄乌战事持续升温,西方施加制裁的背景下,普京此访究竟意欲何为?这又会对当前的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9月2日深夜,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专机飞抵蒙古国乌兰巴托。蒙古国外长等官员到机场迎接。根据蒙古国总统府此前消息,普京于9月3日对蒙古国展开正式访问,并出席苏蒙联军哈勒欣河战役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据了解,这是普京被国际刑事法院(ICC)列入“通缉名单”一年半以后,首次出访ICC成员国。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虽然冒着可能被捕的风险,但是普京本人并没有改变外访行程的打算,甚至比原计划还提前了一天抵达蒙古。
克里姆林宫方面称,访问期间,俄方将与蒙方举行小范围和大范围会谈,就进一步发展俄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景,以及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在会谈结束后签署多份双边文件。那么,5年未曾到访蒙古的普京,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此“迫切”地安排外访行程呢?
有分析认为,作为中俄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蒙古的外交动向,直接影响到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只有搞好俄蒙关系,避免蒙古政府倒向西方,俄方才能避免“腹背受敌”。此外,对于俄方来说,发展俄蒙双边经贸合作,发挥好蒙古国的“过境优势”,能帮助俄罗斯实现战略重心东移计划,助力中俄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在当下,俄乌局势持续升温,美西方国家围堵、打压俄罗斯的力度不断升级,莫斯科方面自然也要“早做准备”,努力维护俄蒙关系的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深化俄蒙双边合作,普京此访还有另一个重要安排,那就是前往海参崴,参加在此举行的第九届东方经济论坛。
据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介绍,论坛期间,普京将会见中方高层。在中俄关系持续稳步发展,携手开发远东地区已然成为两国共识的当下,普京此行的目的已经不言而喻。而在启程访问蒙古前夕,普京还用一句话给中俄关系“定了调”,那就是中俄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盟友,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和人道主义联系领域。
在中方一贯奉行“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外交准则的前提下,普京“定义”的中俄“盟友”关系无疑是高度引人关注的。不过只提及了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关系的俄方,显然没有炒作中俄“军事同盟”的打算。
有分析指出,普京之所以会给予中俄关系如此高的评价,却唯独避开军事合作不谈,因为俄方很清楚,中方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不谋求霸权、不结盟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份,普京就已明确表示,中俄不会组建某种军事政治联盟。由此可见,俄方并不希望在“结盟”问题上与中方“唱反调”。
正如中方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所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双方要继续不断涵养中俄关系的独特价值,挖掘两国合作的内生动力,为维护两国正当权益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出新的努力。”只有继续加强全面战略协作,反对外部干涉,共同维护本地区安宁稳定,才能为中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