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知名军事杂志《国家利益》回顾了2002年一场针对伊朗的模拟演习,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演习结果显示,美军在模拟战斗中遭受了伊朗强大反击,这一情景被解读为伊朗军力对美国海军的威慑。回顾这一事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如今美国海军在中东地区再次集结两艘核航母和核战略潜艇,引发了外界对于美国对伊朗的战略意图的关切。
然而,《国家利益》的文章警告称,即便如今美国的军事实力雄厚,也未必能真正威慑住伊朗。文章指出,2002年的演习已经表明美军难以在战场上击败伊朗,而如今伊朗更是拥有从高超音速弹到先进无人机等一系列顶级武器。这使得美军高层感到无奈,不敢轻举妄动。
回顾历史,伊朗曾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忠诚盟友”,但在70年代末爆发的革命后,伊朗成为反美主义的大本营,一直是美国政府试图除之而后快的对象。然而,伊朗政权在苏联垮台后屹立不倒,反而势力扩张至整个中东地区,甚至与沙特等老对手实现了交好,令美国感到无奈和叹息。
与此同时,反美主义情绪的波动似乎与国际政治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反美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迎来第一个高峰,与法国国民议会拒绝批准欧洲防御共同体有关。第二个高峰出现在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而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反美主义再次爆发,与国际局势的紧张和北约组织在欧洲导弹部署上的争议密切相关。
冷战结束后,反美主义在1994-1995年再次迎来高峰,主要源于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拒绝卷入。2003年,随着美国悍然入侵伊拉克,反美主义达到了新的高潮,不仅欧洲四大国对美态度净值下降,而且在德国和意大利首次出现了反美人数多于亲美人数的情况。英国也在对美态度净值达到底限值。
尽管反美主义情绪存在波动,但其变化幅度逐渐扩大。尽管仍是少数人的态度,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对美国表达了强烈的反感,如同当年伊朗人对美国的态度一样。
综合来看,伊朗在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上的崛起,以及反美主义情绪的波动,为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美国虽然在军力上占据优势,但伊朗的强硬反击和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不满,使得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立场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