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
我们即将开始选拔国际航天员,到我们的空间站上去,一起联合开展科学实验等。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已经有多个国家提出要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前阵子我们被欧空局给坑了,欧空局放话说:没预算也没有政治意图将航天员送往中国空间站。
但是在此之前并不是这样的,2014年欧空局就与我国载人航天局签订了有关航天领域的合作大纲,欧空局和中国都在努力争取让欧洲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其中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和德国航天员马蒂亚斯·毛雷尔 (Matthias Maurer),在2017年和中国航天员一起,参加了在烟台举办的海上生存训练。
2018年,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参加由欧空局举办的合作探险评估和电联人类行为和表现能力的航天员培训课程。
中国空间站当然是中文环境,操作按钮和使用手册都是中文的,为了能进入中国空间站,欧洲航天员也在努力学习中文,其中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的中文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在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期间,看到地球美景还引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原计划中国空间站正式建设完成之后,国外航天员就可以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了。
刚好,神舟十五号执行完任务之后,中国空间站就正式转为运营阶段,但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欧空局突然放话说:没有预算也没有政治意图参与中国空间站项目,可以说是放了我们鸽子。
但是,欧空局放我们的鸽子,吃大亏的其实还是欧空局。
谁都知道目前只有两个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其中国际空间站早已经老化,早该退役了,是美国为了不让太空中只有中国运行空间站,强行延长国际空间站的寿命。但是设备老化和仪器年久失修耽误科研进度不说,还会威胁航天员生命。
中国空间站刚刚建设完成,设备还很新,而且具备后发优势,使用的都是最新的科技,便于科研项目的开展,如果欧空局能和我国合作,也将会帮助他们的航天技术和基础科学的提升,只能说欧空局拒绝中国空间站,对欧空局来说是一大损失,但是对于目前的西方来说,科学已经被政治绑架。
虽然欧空局表示不会派航天员进入我国空间站,但是据央视新闻报道:
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共同遴选的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相关载荷将于今年开始陆续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试验。这也说明,在航天领域,其实欧空局并没有和我们一刀两断,仍旧有科研项目在继续合作。那是不是意味着,在载人航天领域,欧空局还有回旋的余地?
中国选拔国际航天员
事实上,欧空局一共有22个成员国,人多好办事,有那么多成员国也好开展各项航天任务,可是人多了之后也会出现“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欧空局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些国家还是愿意和中国载人航天进行合作的。
中国面向世界选拔国际航天员,对于一些无缘参与载人航天的国家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们肯定乐意参与其中。
但是选拔航天员和派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不同,既然是选拔,那就说明选拔标准是我国定的,航天员要满足我国的选拔标准,还要在我国接受训练。
我个人分析认为,既然是选拔,那是不是说明普通人也能通过选拔当上航天员。
因为之前国外航天员准备进入我国空间站,都是说“选派”,央视新闻发消息还是非常谨慎的,“选派”的意思就是国外选择某个航天员,派他参与中国空间站任务。
这次用的是“选拔”,也就是咱们从递交的申请表中,选拔出适合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满足条件,提交申请的普通人,也能选拔成为国际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呢?
我注意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表示:
我们即将开始准备选拔国际的航天员,到我们空间站上去,一起来联合开展科学实验等等。来到中国的空间站,用中国的飞船上太空,对中国的飞行器要进行熟悉,这方面的工作可能只能等到了国内以后,我们专门由教员为他们进行辅导。我们也希望国外的航天员来中国的空间站,也更多了解中国文化。当然我们也期望,国家之间航天员之间的文化的交流,互相促进,也会更有价值。这是否意味着,这次选拔国际航天员,不仅仅是从现有的国外航天员中选拔,满足要求的普通人也可以提交申请?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选拔的国际航天员大概率是“载荷专家”,而不是飞船驾驶员和航天飞行工程师。
我这样猜测也是有原因的,第一:飞船驾驶员需要接受3-4年的训练时间,而且培养一名飞船驾驶员非常不容易,肯定是希望他们能执行长期任务,而不是执行一次任务就走。
第二:航天飞行工程师主要是从参与了设计和制作空间站的工程师中选择,这方面我国专家更有经验,没必要舍近求远。咱们在港澳地区选拔航天员,都是只选拔载荷专家,也能看出驾驶员和工程师这两个职业咱们在国内选拔就可以了。
第三:载荷专家是非职业航天员,他们训练的时间要比职业航天员要短得多,要求也比职业航天员短得多,只需要经过2年专业基础训练,如果被选入了乘组,再跟着乘组一起训练就可以了。
如果咱们在选拔国际航天员时,选拔真的是载荷专家这个岗位的话,真的要说中国正在从国外虹吸人才。
为啥这样说呢?
载荷专家是非职业航天员,他们的职业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比如: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等,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多年,拥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比如:《火星救援》里被遗忘在火星上的航天员马克·沃特尼,他就是植物学家,所以才能在荒凉的火星上活下去。
如果咱们从国际上选拔载荷专家,那就相当于从国际上招募最顶级的大脑,而且是我们急缺的人才,毕竟如果中国有这方面的专家,大概率是中国专家上,他们来到中国空间站一起开展科学实验和研究。
所以,中国选拔国际航天员这件事,相当于国外顶级大脑成为了我们的人才库;而国外顶级人才呢,过去他们可能缺少进入空间站的机会,才能无法施展,中国给了他们平台之后,他们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个人价值,实验成果之共享,可以说是双赢。
这就相当于中国搭好戏台,不仅自己唱戏,也邀请别人一起来。
我觉得按照中国航天的做事风格,这事是有可能的。因为咱们的空间站虽然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发和制造的,但是咱们愿意同世界上所有以和平为目的利用外层空间的国家和地区合作,过去也有许多国外的科研项目通过了我国的申请,所以国外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是肯定的,但究竟是哪种合作方式,暂时还不知道,希望真的是吸收国外人才,一起提升中国科研实力。
这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