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钱生成7篇文章,日入上万?AI造假产业链背后的乱象与隐忧

新事快看 2024-09-12 09:50:36

近年来,AI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让某些行业的乱象愈加严重。日前,一条关于AI文章生成产业链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一些从业者集中于特定地区,利用AI技术批量生成文章,甚至能日产4000至7000篇,而这些文章以极低成本换取高额利润,成为他们谋利的重要工具。

根据相关报道,一些依赖AI生成内容的从业者仅需极少投入就能大规模生产营销号文章,1分钱即可生成7篇文章。这种操作不仅成本低,且利润极为可观。经调查,这些文章的单篇收益可达到1.43元,生产者每天的收入轻松过万。

这样廉价的文章成本和高额的利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模式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AI生成的文章往往鱼龙混杂,内容真假难辨,但凭借着流量优势和较低的内容生产成本,迅速抢占了各大平台的推荐位,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链。

这一产业链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争夺,还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隐患。今年年初,某平台曾流传出“西安爆炸”的假消息,后经查明,这条信息来自一个MCN机构。这家机构的负责人拥有5家MCN机构,运营842个账号,每天生成4000至7000篇文章。更让人担忧的是,诸如“西安爆炸”这样的事件,并非个案。这些虚假信息通过不同账号的转发和热炒,迅速引发公众恐慌,酿成了不必要的公共事件。

AI生成假新闻的速度和范围已经超越了人工能够控制的边界,而平台对此的监管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当虚假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公众难以快速判断真假,从而让网络生态逐渐失衡。这样的情况不仅破坏了公众对信息的信任,也为某些人提供了操纵舆论的工具。

事实上,针对AI技术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早已有之。2023年1月正式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使用深度合成技术生成或编辑信息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标识,向公众提示内容由AI生成。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也发文要求对使用AI生成的信息进行明确标注。

然而,很多从业者为了规避责任,刻意不标注内容来源,从而让公众难以分辨文章是否由AI生成。由此可见,AI文章产业链的逐利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边界,直接挑战了现行的网络治理规则。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监管的难题。相比人工写作,AI生成速度快、模仿能力强,极容易让人们在阅读时产生混淆,进而对公共视线产生误导。这对平台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监管部门和互联网平台应当加强技术联动,利用先进的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和排查这些AI生成的虚假信息。技术标准和执法细则的配套实施也显得尤为关键,对违法违规者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才能有效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其次,平台方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很多AI生成的虚假文章通过平台补贴和流量倾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而平台不能因为自身获益而放松对虚假信息的监管。平台应积极完善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并封禁违规账号,并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

面对AI假新闻的泛滥,作为信息接收者的网民,也有责任保持警惕。如今的AI生成技术无处不在,耸人听闻的新闻屡见不鲜,但多是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因此,网民在面对一些夸大其词的消息时,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避免被情绪带动。在信息传递的每一个环节中,公众的审慎态度都是制衡虚假信息的重要力量。

如果每个网民都能多留一个心眼,学会交叉验证信息的真实性,那么这些鱼龙混杂的AI文章将失去市场空间,依赖流量谋利的AI产业链也会在良性的信息生态中被逐渐淘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