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力派演员到“戏混子”,吴刚再不清醒,就来不及了

郗虑看娱乐人物 2024-11-22 07:20:39

"看到吴刚这张脸,就想弃剧了"——最近这样的评论在网上越来越多。这对一个曾经被观众热捧的实力派演员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要说这一切是从哪里开始的?得从2023年那部热播剧《狂飙》说起。

这部剧本该是又一部现象级作品,但吴刚的表演却让观众直呼"出戏"。他那僵硬的表情和刻意嘶哑的嗓音,让人难以在他身上找到过去那个演技扎实的老戏骨的影子。

这种表演方式,仿佛是在用力过猛地演戏,却忘记了角色本身应有的生命力。

但糟糕的是,吴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狂飙》之后,他马不停蹄地又接拍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春日暖阳》《后浪》等多部作品。

这种高频率的曝光,不仅没能挽回口碑,反而让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视觉疲劳。

"这不就是男版刘涛吗?"网友们开始这样调侃。这个看似玩笑的比喻背后,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演员一旦陷入"量产"模式,质量就会不可避免地下滑。

近30年的演艺生涯,吴刚塑造了不少于40个角色。算下来,差不多一年要拍一部半的戏。在年轻时,他可能要等上三年才能等来一个好角色。

而如今却是"霸屏式"的高强度曝光,这种转变不能不让人担忧。

更让人忧心的是,观众的议论已经开始脱离角色和演技本身,转而去质疑他是否"整容过度"。这种评论的转向,恰恰说明观众对他的表演已经失去了关注的兴趣。

有人说,演员是靠脸吃饭的职业。但实际上,真正能让观众记住的,从来都不是一张脸,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

当观众开始对一个演员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心生抵触时,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今的吴刚,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越是想要通过高频率的作品来证明自己,却越是在透支观众的好感。

面对这样的困境,61岁的吴刚,是该好好想想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毕竟在演艺圈,重新赢得观众的信任,可比失去观众的信任难得多。

说起吴刚的演艺巅峰,就不得不提2017年那个让全国观众都记住的"达康书记"。

《人民的名义》的爆红,让这位61岁的老戏骨一夜之间成为"顶流"。那时的吴刚,一举一动都是戏,一颦一笑都是戏,把一个政治剧的角色演活了,让观众又爱又恨。

这份演技的魅力,为他赢得了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

这一年,仿佛打开了吴刚事业的新篇章。

在《战狼2》中,他塑造了一位潇洒、睿智、义气的退伍老兵。那些利落的动作戏和饱满的感情戏,不知道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

这个角色也让他收获了塞班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实力再次得到认可。

紧接着在2019年的《庆余年》中,吴刚又带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陈萍萍。这个城府极深的角色,被他演绎得喜怒不形于色,把权谋角色的内敛与深沉诠释得淋漓尽致。

2017到2019年,是吴刚演艺生涯的"高光三连"。每一个角色都经过精心打磨,每一次出演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他用实力证明,好演员是不分年龄的,角色是不分大小的,关键在于用心。

那时的他,就像一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次出现在荧幕前,都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他的名字,俨然成了"收视保障"的代名词。

回望这段辉煌时期,让人不禁感叹:那时的吴刚,对角色有敬畏之心,对观众有责任之心,对演技有追求之心。他用一个个出色的表演,诠释了什么叫"老戏骨"的实力。

如今再看这段高光时期,仿佛就在昨天,却又恍如隔世。让人不禁要问:是什么改变了这位老戏骨的初心?

其实在"达康书记"爆红之前,吴刚的演艺之路走得并不顺遂。

回到1991年,那是吴刚的第一次亮相。在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他和郭达搭档演了一出《换大米》的小品。

这个首秀虽然给观众留下了印象,但之后的发展却远不如预期。

那时的吴刚,就像娱乐圈里千千万万个默默等待机会的演员一样。整整等了将近10年,直到2000年,他才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堆积情感》中饰演王斌,第一次以主演的身份站在观众面前。

从此,他开始不间断地在荧屏上亮相。《黑蚂蚁》《秋海棠》《长江一号》《潜伏》《建国大业》,一部接着一部,尝试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现代戏、古装剧、悬疑片、言情剧,甚至在谍战剧中扮演日本军官,每一次尝试都在积累着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电影《铁人》中,吴刚饰演的王进喜一角,让他站上了演艺生涯的新高度。这个角色不仅让他收获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桂冠,更让业界认可了他的实力。

从籍籍无名的小品演员,到能够让观众记住的主角,再到斩获金鸡奖的实力派演员,吴刚用了近20年的时间。这期间,他没有选择走捷径,而是凭借着专业的演技功底和对角色的执着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看吴刚早期的经历,让人不禁感慨:成名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那些默默磨练演技的岁月,才造就了后来那个能够塑造出各种经典角色的老戏骨。

只是让人唏嘘的是,如今的他似乎正在偏离当初艰苦奋斗时的那份初心。

说起演员的事业起落,吴刚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当今的演艺圈,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有人成为警醒,有人树立典范。

要说最典型的前车之鉴,非刘涛莫属。还记得《琅琊榜》里那个英气逼人又温柔善良的霓凰公主吗?那时的刘涛,演技在线,口碑爆棚。

在《欢乐颂》里,她塑造的雷厉风行、自强独立的安迪更是让观众赞不绝口。

可是后来呢?为了帮丈夫王珂还清巨额债务,刘涛开启了"拼命三娘"模式。没日没夜地连轴转,一年接一年地高强度拍戏。

结果可想而知,演技江河日下,角色千篇一律。到了《开端》里演杜局长,那皱着眉头的表演,让观众直呼"尬演"。

《县委大院》更是被吐槽演技浮夸,成了整部剧的败笔。

反观梁朝伟,就是另一种活法了。这位影帝从不参加综艺节目,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把自己的曝光度控制得恰到好处。

再看85后小花赵丽颖,更是给年轻演员树立了标杆。从《陆贞传奇》到《花千骨》,从《楚乔传》到《杉杉来吃》,每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但她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不断突破自我。2022年的《风吹半夏》拿下豆瓣8。4高分,一改以往的形象,成功塑造了许半夏这个让人惊艳的角色。

紧接着《幸福到万家》中又挑战农村女性角色,让观众看到了她的多面性和可塑性。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演员这份职业,既要有实力,也要有定力。过度曝光只会透支观众的好感,而精心打磨每个角色,才能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用收视率和口碑为演员的付出投票,也用弃剧和吐槽给敷衍和应付判死刑。

看到这里,不知道61岁的吴刚是否也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走偏了?

30年的演艺生涯,40多个角色,数字看起来很亮眼,但细想却令人心惊。当数量成了追求的目标,质量就难免会打折扣。

这种透支式的演出,不仅是在透支观众的好感,更是在透支自己积累多年的口碑。

"珍惜羽毛"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个演员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能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就像刘涛一样,当你习惯了连轴转的节奏,要突然刹车,谈何容易?但如果不及时醒悟,等待的可能就是更大的落差。

其实对于老戏骨来说,与其一年接三部戏,不如沉下心来好好打磨一个角色。给自己一些沉淀的时间,给观众一些期待的空间。

就像梁朝伟那样,宁可少接戏,也要让每次出现都成为一个惊喜。

吴刚现在站在演艺生涯的十字路口,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也许答案就在他自己的过往经历中。那个从小品演员一步步走来的吴刚,那个为了一个角色可以等待三年的吴刚,那个让达康书记深入人心的吴刚,才是观众期待的那个老戏骨。

0 阅读:10

郗虑看娱乐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