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往事8:南方嘴炮与北方喷子

时拾史事 2020-08-05 20:45:22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南北朝小传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上一篇:元嘉往事7:磨刀霍霍向佛狸

刘义隆要出兵了,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东晋时期,东晋朝廷先后举行过若干次北伐,因此在北方的地界看到南方的士兵,本身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令拓跋焘感到意外的是,为何刘义隆登基七年才开始北伐,要知道刘裕在位的最后一年还曾想北伐中原,只是天不假年,这才给了北魏夺取河南的机会。

刘裕死后,南朝不可一世的北府兵就好像突然销声匿迹了,其实要想北伐,刘义隆刚登基那会儿算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那时候北方还是多国林立,而现在早已经是北魏一家独大了。

一、杀人诛心、北伐立威

顺风顺水的拓跋焘哪里知道刘义隆的苦,拓跋焘之父明元帝吸取北魏权力交接的教训,早早的就开始培养拓跋焘,拓跋焘的继位异常顺利,他一登基就是至高无上的的皇帝,随后更是诛杀元老、远击柔然,集内外大权于一身,为自己立威。而刘义隆,本身得位就充满了偶然,初登大宝的他不过是权臣手中的傀儡,通过分化权臣,培植亲信,三年后他才成为了"真皇帝"。

但此时的刘宋中央经过了大换血,地方上还曾起干戈(讨伐谢晦),内外交困的宋文帝显然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战争,因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休养生息,等政局安稳下来再伺机而动。

元嘉七年(430年),在接到胡夏皇帝赫连定要求结盟的盟书之后,刘义隆才匆忙出兵。

是的,"匆忙",以刘宋当时的现实情况来说,其实根本没有做好与北魏全面开战的准备,但刘义隆还是硬着头皮上了。有这么几个原因敦促刘义隆尽快开战:

当时柔然已残,胡夏奄奄一息,再不出手,等北魏统一北方,刘宋难道要去跟北燕、北凉结盟?想想都可怕。

其次,以北伐的胜利来增强权威,是东晋南朝掌权者的通常操作。具体到刘义隆,虽然他是皇帝,现在也掌权了,但前文说过,刘氏一族出身卑微,虽然凭借武力压制了门阀氏族,改朝换代,但那些风光了数百年的高门大族打心底还是瞧不上这样的暴发户的。比文化修养,刘义隆恐怕这辈子都比不上"颜谢(颜延之与谢灵运)",那皇帝的威严如何体现,刘义隆想到了东晋,以东晋来说,桓温、刘裕这些大军阀哪一个不是北伐之后,声望如日中天。因此一旦北伐建功立业,收复故土,势必能使刘义隆这样的守成之主直追开国之君刘裕。也有助于刚稳定政局的弱势之君转化为强势之君。

还有第三点,这也是最令刘义隆自信的地方,那就是刘宋的精锐部队特别是北府兵,在近几十年中已经一再被证明是北朝胡兵的克星。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军队战斗力诚然很重要,但也要看使用的人是谁。

就这样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前提下,刘义隆毅然决定出兵北伐。

二、虚张声势的刘义隆

自古出兵讲究一个名正言顺,作为华夏正朔所在的宋朝皇帝刘义隆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因而他在给拓跋焘的去信中表示道,河南自古便是刘宋故土,当年是北魏趁着刘宋国丧期间,强行夺取,现在天朝起大兵只要讨回该地,至于河北之地,天朝志不在此,如果北魏能够识相归还河南,那么两国还能够和平相处,否则后果自负。

图源史图馆

刘义隆这是在虚张声势,河南之地曾经归属过刘宋这点不假,但近一百年来,这片地方还曾归属过——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等等,不下十数个国家和军阀,刘裕从打下这块地方,到被北魏夺去,前后不超过十年,尽管当时是乱世,但十年就算是"故土"恐怕有一点牵强。

刘义隆的话里还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表示只要河南,不要河北。一般认为宋文帝此举是为了削弱北魏的敌意,表明刘宋所想染指的土地有限,以防北魏强烈反抗。另一方面河南地区的洛阳,有极强的政治含义,桓温就曾表示"夫先王经始,玄圣宅心,画为九州,制为九服,贵中区而内诸复,诚以晷度自重,霜露惟均,冠冕万国,朝宗四海故也。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蠖屈以待龙伸之会,潜蟠以俟风云之期,盖屯圮所钟,非理胜而然也"。

长安远在关中,收复起来比较麻烦,因此只有占据了洛阳,才能彰显南朝的正统地位。

然而这种看似很有道理的说法,使得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暴露了刘义隆此次北伐的弊端。河南对争夺正统有重要意义,因而宋文帝竭力想要拿下此地,而不索取河北之地,则是为了向拓跋焘示好,展现自己的善意。但争夺正统这种事情,本来不就是所谓的"蛮夷"才该干的事吗?刘宋既然以正统,以晋朝的继承者自居,那么按照西晋的版图来看,整个北方应当都是刘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现在刘义隆明确表示,此次战争不涉及河北,明确放弃了对河北的主权,倒将自己降级成了与北魏一道争夺地位的"索虏"。

而他更是以为,只要告诉拓跋焘,自己对河北没有兴趣,北魏就不会有激烈的反应了吗。要知道河北、河南、关中,后退三十年,全都不是北魏"故有"的,这是北魏三代皇帝的心血,区区一句"不关河北"就能让北魏后撤,未免太小瞧拓跋焘的。

因而此次北伐,刘义隆的真实目的并不是扫清六合,只是想要夺回河南之地,一来,此地是刘裕征战四方的重要成果,夺回该地,毫无疑问,刘义隆将成为刘裕最合适的继承人,合法性进一步加强;其次,通过这次大练兵,提升皇帝的威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些才是最紧要的。至于什么收复中原,刘义隆本身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什么能做,什么太理想化,他是知道的,所以他才妄想能够跟北魏和平解决此事,刘义隆的做法看似很天真,但又是从实际出发的,当然后来的事情证明,有时候做事还是得讲点"理想"的,如果他一开始就表示皇帝的野心志在四方,那么或许北方会有更多人以刘宋为正朔。

三、强词夺理的拓跋焘

而对刘义隆的这种想法。拓跋焘感觉这个人是脑袋坏了,他在接到信之后,暴跳如雷,对刘宋使者表示"自己生下来头发还没干,就知道河南是大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刘义隆想要没门。回去告诉你家国主,他如果起大兵来犯,我现在不会跟他过招,我还会将军队后撤到黄河北岸,但是等到冬天黄河结冰的时候,倒要看他能不能守得住!"

拓跋焘这话有点强词夺理了,拓跋焘生于408年,而河南是他的父亲拓跋嗣在423年才拿下的,16岁头发还没干,也是有点厉害了。而在此之前,北魏乃至其前身代国的势力从来没有涉足过河南。而拓跋焘所以说这个瞎话,也是表示北魏对河南统治的正当性,师出有名不是光刘义隆知道。当然拓跋焘身上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那种朴素,他甚至告诉刘义隆自己的作战方略,他不认为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南朝皇帝能有多大能耐。

《宋书·索虏传》:先遣殿中将军田奇衔命告焘:"河南旧是宋土,中为彼所侵,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此岂可得河南。必进军,今权当敛戍相避,须冬行地净,河冰合,自更取之。"

在拓跋焘看来,刘义隆的能力还比不上赫连兄弟,因为对其轻视,当然这只是现在的拓跋焘这样看。此后二十年,随着北魏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拓跋焘越来越能理解自己的这位老对手,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敬佩他,这个就是后话了。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阅读:1803

评论列表

UC网友48xxxx8860

UC网友48xxxx8860

4
2020-08-27 17:17

如果没有长江天险,南宋早就被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