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怒了!俄亮数千枚核弹“明牌”开打美西,美解除援乌武器使用限制,乌战术导弹轰炸俄本土,俄乌或迎结局?
6枚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精准打向布良斯克州,乌克兰军方首次用上了美国的“远程杀器”。这波攻击的目标选定了俄军的一个重要弹药库。随后,美国国防部的发言轻描淡写地透露了战果:导弹全部命中,目标被彻底摧毁。

而俄罗斯国防部则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陈述,称通过S-400和“铠甲-S1”末端防御系统的联合拦截,这6枚导弹仅1枚突破防线,但也被击伤后坠落,未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设施损毁。
对于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乌军一贯缺乏独立的战损评估能力,他们的战报更多依赖北约的情报支持。

相比之下,俄方报告中的细节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尤其是具体提到了拦截的手段和系统。然而,考虑到导弹在末端高速再入时,即使被拦截,坠落的碎片依然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地面破坏,这点俄方避而不谈,颇值得玩味。
S-400的综合拦截能力在实战中屡屡被检验,而“铠甲-S1”作为末端防御的王牌,也承担了多层拦截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从技术角度看,ATACMS弹道导弹在末端飞行阶段的速度接近5马赫,拦截窗口极其狭窄。S-400负责高空拦截,而“铠甲-S1”作为补充火力网,处理漏网之鱼,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战术组合。
这种层次分明的防御思路,是俄罗斯目前针对北约远程武器的一大杀手锏。
随着这一波导弹攻击,乌克兰正式开启了对俄本土纵深的打击模式。拜登政府放开了武器使用的限制,北约援助的导弹不再局限于战场线附近。

这一变化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战术层面,还在于战略威慑的升级。俄方对此早有预料,普京迅速签署了修订版的“核学说”,进一步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
新版“核学说”首次明确了核威慑的扩展适用范围,包括无核国家对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一旦这些国家在有核大国的支持下对俄罗斯展开军事行动,俄方可以视其为联合侵略,进而启动核威慑或直接使用核武器。

换言之,乌克兰及其背后的北约支持体系已被俄罗斯视为“灰色地带”,这在俄乌冲突的核态势升级中,意义非同小可。
修订的第二大亮点是明确列举了可以引发核反击的具体武器类型,包括高超音速滑翔体、远程巡航导弹和战略无人机。
这些正是北约目前援助乌克兰的核心武器库。俄方通过这样的修订,向北约和乌克兰发出警告,强调任何大规模的越境攻击都有可能引发俄方的核报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核威慑的升级并非毫无顾虑。普京深知,核武器一旦被动用,哪怕是战术核武器,其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冲击将是不可逆转的。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核大国,虽然在常规军事领域对俄罗斯采取高压态势,却未必有意愿和能力在核对抗上冒险。
因此,俄罗斯的核威慑更像是一种心理战术,旨在通过扩大核打击范围来迫使对手重新评估风险。

从乌克兰的角度看,他们的策略在短期内看似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拿到了美制远程武器,还在战场上实现了对俄本土的首次重大威慑。
然而,这种战术上的突破很可能招致俄方更大规模的常规报复,甚至引发有限度的战术核冲突。以目前俄军的态势来看,“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Kh-47M2“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等具备核能力的武器系统已经在乌克兰附近高频现身。
这场逐步升级的冲突背后,北约的态度至关重要。俄乌冲突的升级是否会触发北约的进一步介入,直接关系到战局走向。

美方目前的策略更像是一种“切香肠”战术,不断向乌克兰提供越来越先进的武器,但始终避免直接出兵介入。这种策略虽然暂时有效,却隐藏着巨大的失控风险。
站在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对抗已经演变成一场复杂的博弈游戏。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虽然有起伏,但其战略后方仍然稳固。
而乌克兰依靠北约的支持,在战术层面上不断寻求突破,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战略上的劣势。

未来几个月,俄乌冲突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危险的阶段。随着北约援助的远程武器进一步到位,乌军将会继续尝试对俄本土进行高强度打击。
而俄方则很可能采取更具毁灭性的报复措施,包括加强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甚至试探性地动用非战略性核武器。
这一切都在拷问着世界的神经,战争的边界正在模糊,核威慑的阴影愈发浓重。而无论结局如何,俄乌冲突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地缘政治漩涡,牵动着每一个军事强国的神经,也深刻改变着未来战争的规则。
参考文献:环球时报 2024-11-21 17:38 乌军被指首次使用美英远程导弹袭击俄 局势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