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种植七大误区,你中了几个?赶紧来看看正确做法吧!**
在农村的乡下,或者是城市里那些有着自留地的朋友,很多人可能都尝试过种土豆。土豆可是个好东西啊,产量高,吃法多样,不管是炖牛肉、炒土豆丝还是做薯条,都离不开它。可是呢,在种植土豆的过程中,不少人都会走进一些误区,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土豆种植的七大误区。
先来说说土豆的一个特点吧。土豆其实是一种很耐寒的作物,它比较适合在凉爽的气候下生长。一般来说,土豆种下去之后,大概经过15天左右就会开始发芽。不过这个时间也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条件都会影响发芽的时间。
误区一:不选种就下种
很多人在种土豆的时候啊,就随便从地里挖几个土豆,把它们切成块就种下去了。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儿,在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叫老李的农民。他觉得反正土豆都是自己地里长的,随便挑几个种肯定没问题。结果呢,等了好几个月,土豆的产量那叫一个低啊。其实啊,土豆种薯的选择可是很有讲究的。就像有些冷门的土豆品种,像“黑美人”,它的芽眼比较浅,更适合在一些土壤疏松的地区种植;还有“费乌瑞它”,这个品种发芽快,产量也高,但是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选种不当,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一样,后面的生长肯定会受影响。
误区二:切块不消毒
这也是个很常见的问题。有些朋友在切土豆种薯的时候,就拿个普通的刀随便切一下,也不消毒。你想啊,土豆的切口如果没有经过消毒,很容易感染病菌的。我有个网友就分享过他的经历,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他种土豆的时候就因为没有给切块消毒,结果大部分的种薯都得了晚疫病,那一个月的时间,眼睁睁看着土豆苗都枯萎了,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正确的做法是用专门的消毒剂或者把切好的种薯块放在多菌灵溶液里泡一泡,这样能大大减少病菌感染的几率。
误区三:施肥不合理
土豆生长需要很多养分,但是很多人施肥的时候要么施太多氮肥,要么就干脆不施肥。在东北的一个大农场里,有个种植户老张,他想让土豆长得快一点,就猛施氮肥。结果呢,土豆苗是长得特别茂盛,但是到了该结土豆的时候,却发现土豆长得又小又少。其实啊,土豆在生长前期需要适量的氮肥来促进茎叶生长,但是到了中后期,就需要更多的磷钾肥来促进土豆块茎的生长了。就像有些冷门的土豆品种“紫土豆”,它对钾肥的需求就比普通土豆要高一些。
误区四:种植密度没把握好
土豆种得太密了,它们之间就会互相抢夺养分和阳光;种得太稀了呢,又会浪费土地资源。在华北平原的一些自留地里,我看到有的农户种土豆的时候,株距行距都没有规划好。本来一亩地能有个不错的产量,就因为种植密度没搞好,产量大打折扣。一般来说,土豆的株距在25 - 30厘米左右,行距在60 - 70厘米左右比较合适,但这也得根据土豆的品种和土壤肥力来调整。比如说那种小型的土豆品种“米拉”,它的种植密度就可以适当大一点。
误区五:浇水没准头
土豆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在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有些农民因为水源有限,就很少给土豆浇水,结果土豆长得半死不活的。而在南方的一些水田旁边种土豆的地方,又有人因为浇水太多,导致土豆根部腐烂。我就知道一个例子,在四川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农户在下了一场大雨之后,没有及时给土豆排水,结果很多土豆都烂在地里了。土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发芽期的时候,土壤湿度保持在70% - 80%就可以了;在块茎膨大期,就需要更多的水分,但也不能积水。
误区六:不注意轮作
很多人在一个地方年年种土豆,也不轮作。这样会让土壤里的病虫害越来越多。在华南的一些丘陵地带,有些农民长期在同一块地里种土豆,结果病虫害特别严重。像那种冷门的土豆品种“巴山白”,它对土壤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长期在同一块地种植,土壤里的病菌和害虫就会对它造成很大的危害。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误区七:忽视中耕除草
土豆地里要是草太多,会跟土豆抢夺养分和水分。在华北的一个小农场里,我看到有些农户种完土豆就不管了,杂草长得比土豆苗还高。其实啊,在土豆生长的过程中,进行几次中耕除草是很必要的。这样既能除掉杂草,又能疏松土壤,有利于土豆根系的生长。
咱们种土豆的时候啊,一定要避开这些误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一个环节都得细心照料。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啊,你们在种土豆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一些特别奇怪的问题,是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