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头很大,培训很多,农民却不愿参与,农民:听不懂讲的啥

锄禾园 2020-08-18 23:35:12

看到很多农民工因为外出务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每年挣到了比在家种地更多的钱,心里是不是既羡慕,又嫉妒?羡慕他们拥有的本事,想着自己能不能也学点啥。

社会上和各地农村,最近几年举办了很多的线上培训、空中课堂、乡村大讲堂、汁液农民培训班等,这些形式为难得出门的农民获取知识和眼界的“充电桩”和“加油站”。但是如何能够学以致用,依旧是个问题。很多农民培训看起来高大上,却缺乏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或者压根不切合实际。虽然讲课的专家名头很大,培训的项目也很多,可农民听来听去就是听不懂讲的啥,越来越不愿意参与其中。甚至有些讲解的方式,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或者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至于在农村越搞参与的人就越少。

为啥农民觉得“不接地气”“不对路”“不解渴”呢?

从课程涵盖上,目前已经有了200学时的农业在线培训课程,线下也经常举办科技下乡,但这些真的就是农民需要的吗?随着农村发展,农民的需求也在变化发展中。像普通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每个人学习接受程度不同,需要的内容形势不同,农业讲究因地制宜,各个地区的农情也有不同,如果培训不能切合实际,导致针对性差,农民自然不买账。所以根源还在供求的对接上。

在山东,就探索出了“农民点单、专家配菜、政府买单”的新路子,受到农民的喜欢。山东济宁兖州区,组织外出学习杭白菊种植,一改原来的不分需求,让大家轮流统一学习参观的模式,变成各个乡镇选择有需求的村干部和村民参与学习,分批分类的模式,以往上百人“上大课”的情况改变了。

在2019年,当地共组织了8次外出学习,请来专业培训专家36名,这些专家多数是种养大户,改变了以往大学、研究院专家牵头的模式。让种养大户能上台讲课,能下田指导,手把手教给农民种养技术。还定向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325人。

在江苏溧阳,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趋势和产业优势,对农业培训进行了分类,像是粮食、水产、茶叶、果蔬、一二三产融合、稻田综合种养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都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和经营者参与,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进行“点菜”,溧阳的模式也被农民称为“菜单式”培训。

在贵州的一些地区,培养生态护林员则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岗位。“以林养人”“护林扶贫”,让贵州很多贫困农民,不知道该学习什么知识,不知道该参加何种培训,有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这里的农民,多数居住在山区深处,这里林业资源丰富,生态保护和脱贫需要兼顾。于是从2016年开始,贵州启动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的工作,借此机会,为因病、因残和因学致贫的家庭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自从生态护林员覆盖之后,贵州的森林火灾从2015年 的153起,降低到了2019年的10起。截止2020年6月,贵州已经有生态护林员规模17.25万人,按照每位生态护林员每年1万元收入,能让一家三口贫困人员脱贫计算,仅生态护林员项目,就带动了51.75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

同样,在广西,现在选聘了5.8万人担任生态护林员。在宁夏,选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13万人担任生态护林员。

0 阅读:11
锄禾园

锄禾园

我是热爱科学探索的圈叔。解读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