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源于柏拉图在公元前350年所著的《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篇》。据柏拉图描述,在梭伦9000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巨大的岛屿,这便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其面积广袤,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宽广,约1000多万平方公里。
传说海神波塞冬娶了一位双亲俱殁的少女,生下5对双胞胎。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10个区,交由10个儿子统治,以长子亚特拉斯为最高统治者,并借其名字为王国命名。亚特兰蒂斯人拥有先进的科技、繁华的都市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的势力远及欧洲、非洲大陆,是当时世界的霸主。
(一)先进的科技与能源利用
亚特兰蒂斯人运用水晶作为能源核心,一颗巨型水晶便能满足整座城市的庞大能源需求。他们还利用磁能场驱动类似飞盘的飞行器,借助磁悬浮技术制造飞行自行车作为常见交通工具,甚至能用意念控制机器,构建起先进的念动力系统,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文明概况:被描述为拥有华丽宫殿、神庙和巨大神坛的高度文明城市,有完善港埠、船只及能载人飞翔物体,势力远及欧洲、非洲大陆。关于亚特兰蒂斯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与地震海啸:有观点认为,亚特兰蒂斯处于地质活动活跃区域,火山爆发可能产生大量火山灰和气体,遮蔽阳光,引发气候变化。强烈地震能使大地崩裂,同时引发海啸,巨大的海浪可瞬间摧毁城市与文明。如公元前1407年左右克里特岛附近的圣多里尼火山大爆发,继而发生海啸和地震,摧毁了迈诺斯文明,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亚特兰蒂斯消失的原型。
2.冰川融化与洪水:地球历史上的冰川时期,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显著上升。公元前11600年左右,地球曾经历大规模冰川融化事件,亚特兰蒂斯可能位于洪水易发区域而被淹没。此外,罕见的冰坝现象,即河流解冻时冰块堆积阻塞河流,冰坝决堤后亿万吨积水倾泻而出,也可能毁灭亚特兰蒂斯。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亚特兰蒂斯农作物歉收、引发饥荒等问题,使文明难以维持。同时,极端气候如飓风等也可能频繁侵袭,对城市和居民造成严重伤害。
4.内部矛盾与战争:亚特兰蒂斯可能因内部阶级矛盾、资源争夺等问题陷入混乱,社会秩序崩溃。同时,柏拉图在《对话录》中描述亚特兰蒂斯人野心膨胀,发动征服世界的战争,与其他国家的战争消耗了大量资源和人力,最终导致文明衰落。
5.科技失控与环境破坏:有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拥有超高级文明,可能制造了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武器,引发灾难。也有学者提出亚特兰蒂斯居民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周围土地退化,海洋水位上升,最终淹没了整个文明。
二、黄金国
黄金国传说最早源于南美原住民的宗教仪式。部落族长会在全身涂满金粉,到山中圣湖洗净,祭司和贵族会将黄金、绿宝石投入湖中献给神。
有观点认为黄金国指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印加帝国黄金白银丰厚,太阳神殿装饰奢华。也有说法称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北方的瓜塔维塔湖,被称为黄金湖,但西班牙人打捞仅获少量黄金器物。
1531年,西班牙冒险家皮萨罗掠夺印加帝国黄金。1535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德·贝拉卡萨听闻“黄金人”传说。1536年,贡萨洛·希门内斯·德·奎萨达率探险队寻找黄金国,虽找到瓜地维塔湖,却未发现黄金国踪影。此后三百多年,数百支探险队搜寻无果。1969年,哥伦比亚农场工人发现纯金古代遗物,似乎印证了传说。
消失原因
1.可能不存在,只是传说:黄金国可能是人们对财富和美好生活向往所创造的幻想之地,古代人会夸大神话遥远地方,在缺乏科学技术和准确地图时,易被谣言误导。
2.被西班牙殖民者掠夺:如果黄金国指印加帝国,那么1532年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大量黄金白银被掠夺,原有的印加建筑遭到毁灭,文明受到重创,可能导致相关传说中的黄金国“消失”。
3.自然环境因素:有说法称黄金国位于热带雨林中,可能因自然环境恶劣,如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者因环境变化导致资源枯竭,使得当地文明难以维持,最终消失。
4.战争与社会动荡:如果黄金国真实存在,内部可能因战争、社会动荡等,导致文明衰落。比如外部势力入侵或内部纷争,使社会秩序崩溃,黄金国的辉煌不再。
三、香巴拉王国
据藏经记载,香巴拉王国隐藏在西藏北方的雪山深处。也有说法称在昆仑山腹地、印藏边境等。被双层雪山环抱,有1145个高山湖泊散落于嶙峋乱石间,有峡谷、森林、草甸、金矿及纯净的空气,景色极为壮观。
城市为居住之地,中心有卡拉巴王宫,住着香巴拉王国的国王。这里的居民智慧超凡,摒弃了偏执、痴迷和贪欲。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苯教和藏传佛教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为时轮佛法的发源地,被称为“极乐园”“净土”,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们认为绕登·芒果巴是香巴拉的首领。
据说这里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但人们不用钱,因为钱没有用。这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界的一切,寿命以千年来计算。
消失原因
1.宗教神话层面:在藏传佛教的观念里,香巴拉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处于一个隐秘的维度或空间,只有通过特殊的机缘、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并获得香巴拉守护神的庇佑等,才能进入这个世界。
2.自然环境变迁:假设香巴拉在现实中有对应的区域,可能因喜马拉雅山脉等区域的地质活动,如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原本的通道或入口被掩埋,使得外界难以到达,给人一种“消失”的感觉。或者因为气候变化,如冰川融化、河流改道等,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3.人类认知局限:香巴拉可能更多是人们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创造出的精神家园、理想国度,并非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具体地方,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4.战争与冲突:若香巴拉真实存在,历史上可能因外部战争入侵或内部纷争,导致社会秩序崩溃,文明遭到破坏,最终衰落。但由于其神秘性,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证明这类事件发生。
四、利莫里亚
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研究印度洋岛屿动物分布时,发现印度和马达加斯加物种有相似性,便推测存在连接两地的“失落大陆”利莫里亚。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也支持这一观点。
最初认为利莫里亚位于古代印度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印度洋。也有观点认为它从印度洋横向或倾斜延伸到太平洋,由两块夹着狭窄海沟的陆地构成。还有人说在太平洋中部,在北美洲和亚洲澳洲之间。
在神秘学和新时代运动中,利莫里亚被视作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其居民精神文明高度发展,提出灵性概念,达到身心灵健康统一,还拥有先进技术。
消失原因
1.科学角度:根据现代地质学的板块构造理论,印度洋中不存在足够的地质活动来支持利莫里亚这样一个失落大陆的存在。地球大陆是通过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没有证据表明这里曾有过大规模陆地沉没。
2.自然灾难:有说法认为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了整片大陆的沉没。也可能是因为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如冰川期来临等,导致环境恶化,不再适宜生存。
3.战争冲突:有观点认为利莫里亚与亚特兰蒂斯等文明之间爆发了战争,在战争中利莫里亚文明遭到重创,最终走向了灭亡。
4.能量争夺:有说法猜测人类觊觎利莫里亚的特殊能量,如人鱼的力量、火种的能量等,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灾难,导致利莫里亚文明消失。
五、玛雅古国
(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50年),出现早期聚落,创造祭祀建筑、象形文字等文明;古典期(约250年至900年),蒂卡尔、卡拉克穆尔等王国崛起;后古典期(公元900年至1520年),托尔特克人征服尤卡坦半岛,各小政权互相征伐。
有完善的阶级制度,呈金字塔式结构,最高层是国王,被视为神灵化身,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有贵族、祭司等阶层。
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豆类等作物,采用刀耕火种方式。同时水陆商业贸易发达,有黑曜石、玉石等商品交易,还能制造少量冶金产品。
拥有中美洲唯一成熟的自源文字,发展出高度精密的天文历法系统,在建筑、彩绘、石雕等艺术方面成就突出,还在数学领域最早使用“零”的概念。
玛雅古国消失原因
1.战争因素:各城邦间为争夺资源、领土和霸权,战争频繁。长期战争使大量人员伤亡,社会秩序混乱,经济遭到破坏,大量农田荒废,人民生活困苦,导致人口锐减和文明衰落。
2.生态环境恶化:玛雅人刀耕火种的农业方式,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且大规模建设城市和建筑,消耗大量资源,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最终使生存环境恶化,难以支撑庞大人口和文明发展。
3.气候变化:有研究表明,当时可能出现了长期干旱等气候异常情况,导致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引发饥荒和社会动荡。
4.疾病传播:与外界接触增加后,天花、疟疾等外来疾病传入,玛雅人缺乏免疫力,疾病大规模流行,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社会劳动力锐减,文明发展受到重创。
5.西班牙殖民统治: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带来先进武器和残酷统治,对玛雅文明进行了系统性的破坏,如烧毁书籍、捣毁建筑、屠杀居民等,加速了玛雅文明的灭亡。
六、楼兰古国
公元前176年建国,最初依附于匈奴。西汉时,楼兰成为匈奴与西汉必争之地,公元前108年,楼兰王被赵破奴虏获,后派二子分质于匈奴与汉。公元前77年,汉昭帝派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立尉屠耆为国王,改楼兰国名为鄯善并迁都伊循城。东汉时,楼兰道相对衰落但仍重要。曹魏、晋和前凉时期,楼兰道中兴,楼兰城设西域长史机构。4世纪末前后,楼兰城最终废弃。
楼兰古国消失原因
1.自然因素:楼兰地处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可能因全球气候变化,该地区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减少,河流水量也随之减少,导致水资源短缺,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另外,孔雀河等河流改道,使楼兰失去了主要水源,人们不得不离开。
2.战争因素:楼兰位于丝绸之路要道,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频繁的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伤亡,百姓无法正常生产生活,为躲避战乱,居民纷纷外逃,国家走向衰落。
3.生态破坏:楼兰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放牧等,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最终无法承载人类生存。
4.商路变迁:后来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使商路改道,楼兰失去了交通枢纽的地位,商业贸易衰落,经济受到重创,难以维持国家的繁荣。
七、高棉帝国
公元1世纪柬埔寨出现扶南文明国家。7世纪,扶南的附属国真腊反客为主。8世纪末,真腊被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征服。802年,真腊王子阇耶跋摩二世击败夏连特拉王朝,自称转轮王,立都于吴哥城,建立高棉帝国。
极盛时期:1010-1150年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步入极盛,四处开疆拓土,版图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国、老挝大部分地区、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
政治:是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国王被视为神灵化身,掌握最高权力,下设各级官僚机构管理国家事务。
经济:农业是经济基础,以种植水稻为主,修建了庞大水利系统。地处交通要冲,与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贸易往来频繁,出口香料、象牙等,进口丝绸、瓷器等。
文化:宗教上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主,两种宗教相互融合影响。建筑艺术成就极高,代表有吴哥窟,还有巴戎寺等建筑,雕刻技艺精湛。文字方面使用高棉文,用于记录宗教、历史等内容。
高棉帝国消失原因
1.外部入侵: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蒙古帝国入侵对其造成威胁。泰国的素可泰王国和阿瑜陀耶王国崛起,不断与高棉帝国发生战争。1431年,暹罗军队强迫高棉人放弃吴哥,加速了帝国灭亡。
2.内部问题:帝国后期,王室和贵族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盛行,不同地区利益分歧严重,国家分裂。13世纪时,人民对被迫为神王服劳役感到厌倦,社会矛盾激化。
3.气候变化:11世纪末到13世纪初东南亚气候干旱,农业产出下降,贸易路线中断。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又出现近十年极端降水,破坏建筑和基础设施。
4.生态破坏:大规模砍伐森林用于农业开垦和建筑,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平衡破坏,在自然灾害面前更加脆弱。
5.宗教冲突:14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在帝国内部发生激烈争斗,统治者无法集中精力治理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难以维持官僚体系和军队。
八、印加帝国
16世纪初极盛时,北起哥伦比亚的安卡斯马约河,南至智利中部的毛莱河,南北绵延4000公里,东达亚马孙河森林,东南抵阿根廷的图库曼,西濒太平洋,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政治体制:实行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王“萨帕印加”是政治、军事和宗教最高首脑,被尊为太阳神化身。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四个大行政区“苏约”,下有行省等更小行政区,苏约由印加贵族任总督,各级官员从世袭特殊氏族中遴选。
经济模式:农业发达,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要作物,修建梯田和水利灌溉工程。手工业擅长金属冶炼加工,能开采金、银等金属,还有制陶、纺织业。但商业贸易不发达,无货币,多以物换物。
文化特色:宗教上崇拜太阳神,以库斯科太阳神庙为全国宗教中心。有太阳历和太阴历两种历法,在库斯科建高台观测天象。医学有一定水平,会用草药治病,掌握开颅术和木乃伊制作技术。无文字,依靠“基普”结绳记事。
印加帝国消失原因
1.内部政治动荡:帝国扩张快,地方势力不满反抗。1527-1532年,瓦伊纳·卡帕克的长子瓦斯卡尔与弟弟阿塔瓦尔帕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严重消耗国力,削弱中央集权。
2.军事技术劣势:印加军队虽庞大,但主要使用矛、剑和投石器等近战武器,无马匹和火药武器。西班牙人则有火枪、火炮和钢铁武器,还有骑兵,在战场上占绝对优势。
3.疾病的冲击:西班牙征服者带来天花、麻疹等传染病,印加人无免疫力,疾病迅速传播,造成大规模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战争能力被严重削弱。
4.文化宗教冲突:西班牙以基督教名义征服,强制改变印加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摧毁了印加人的精神支柱,加剧社会动荡。
5.西班牙的征服:1532年,皮萨罗率领西班牙军队利用印加内部分裂,在卡哈马卡设伏俘虏阿塔瓦尔帕,索要赎金后将其杀害。1533年11月,皮萨罗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灭亡。
九、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于13世纪进入墨西哥谷地,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小岛上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1428年,特诺奇蒂特兰与特斯科科、特拉科潘结成三方同盟,逐渐发展为阿兹特克帝国。
极盛时期疆域大致包括墨西哥的中部和南部,从墨西哥湾到太平洋沿岸,是君主专制国家,国王特拉托阿尼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部落由20个卡普利组成,社会最高组织形式是部落联盟。农业有独特的“奇南帕”农田系统,种植玉米、豆类等作物。手工业发达,能制作精美的陶器、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商业繁荣,特诺奇蒂特兰的特拉特洛尔科是重要贸易中心。有自己的象形文字和二十进制计数法,使用宗教历年和太阳历年两种历法。艺术上,石雕艺术、橙黑彩陶器较为精美。宗教上,崇拜太阳神等众多神灵,有血腥的人祭仪式。
阿兹特克帝国消失原因
1.军事征服: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埃尔南·科尔特斯带领军队登陆墨西哥。西班牙人拥有钢铁兵器、火药武器和马匹,军事技术远超阿兹特克人。科尔特斯还利用阿兹特克帝国内部矛盾,与一些敌对势力结盟,孤立阿兹特克人。
2.疾病传播:西班牙殖民者带来了天花、麻疹等传染病,阿兹特克人对这些疾病没有免疫力,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战斗力和生产力严重削弱。
3.文化冲击:西班牙强制推行基督教,禁止阿兹特克的宗教信仰和仪式,破坏了其文化传承。西班牙语的推广也使阿兹特克的语言和文化逐渐消失。
4.内部矛盾:阿兹特克帝国统治下民族众多,民族间矛盾和冲突频发。此外,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西班牙人到来时,内部难以形成统一抵抗力量。
5.经济困境:帝国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有限的手工业,缺乏多元化。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贸易也因西班牙入侵中断,财政困难,无法支撑国家运转。
十、马里帝国
马里本是尼日尔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区的小酋长国,1235年,松迪亚塔在反抗苏苏人入侵时,团结曼丁戈人,打败苏苏国王苏曼古鲁的军队,奠定了马里帝国的基础。
全盛时期,南起热带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东达豪萨人居住地区。是君主专制国家,采取神化国王的措施巩固权力,但王位继承无明确规定。居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玉蜀黍、高粱等,渔业和养牛业也有发展。手工业成为独立行业,有铁木制造、皮革制造等。盛产黄金,控制着南方产金地区通往北非的贸易,国王垄断马匹和金属等重要物资进口。伊斯兰教自11世纪传入,曼萨·穆萨时期有很大发展。尼日尔河上的廷巴克图是著名的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
马里帝国消失原因
1.内部政治动荡:1360年后马里发生内乱,王位之争层出不穷,政治腐败,权力滥用,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力。
2.外部军事威胁:14世纪后,先后遭到莫西人和图阿雷格人的袭击骚扰,1433年廷巴克图被图阿雷格人攻陷。15世纪中叶,属国加奥发展成桑海帝国,不断袭击马里。16世纪上半叶,摩洛哥也对其发动侵略。
3.贸易格局变化:随着时间推移,撒哈拉沙漠的商路逐渐转移,马里的黄金贸易开始衰退。西方殖民主义者从沿海入侵,奴隶贸易等引发社会内部矛盾。
4.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黄金和盐的贸易,经济结构单一,当外部贸易环境变化,如黄金产量波动、贸易路线改变等,经济易受重创,难以支撑国家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