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水,邪过鬼”,寒露节气的水为啥可怕?答案来了,有三点!

月照花楼 2023-10-07 21:27:20

“寒露”节气到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被我国干支历视为戌月的起点,这一时节,太阳逐渐下移,露水变得冰冷,白天与黑夜都带着明显的寒意。

老祖宗把寒露节气分为三个“候”,每候五天。

第一候是“鸿雁来宾”,预示着寒露前五天,鸿雁开始整装待发,成群结队南飞,向温暖的南方迁徙。

第二候是“雀入大水为蛤”,这段时间黄雀的踪迹难觅,而海滨却出现了许多形态酷似黄雀的蛤蜊。人们传说这是雀鸟蜕变而来。

第三候是“菊有黄华”,这五天里,菊花开始盛开,绽放出金黄的花朵,点缀着大地。

《逸周书》中写道:“鸿雁不来,小民不服。雀不入大水,失时之极。较重无黄华,土不稼墙”。

意思是:在寒露节气内这些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时常,也就预示着季节交替会存在问题,农作物将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影响收成,即坏年景。农民们也就要提早进行规划了,不然很难度过饥寒交迫的冬季。

寒露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期,气温显著下降。我国农村传有一句俗语:“寒露水,邪过鬼”。那么,这里的“寒露的水”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可怕之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认知当中,对于“鬼”往往带着一种邪魅的看法,而且是打心底的觉得恐怖。

又特别是农历的七月,被称之为是“鬼月”,此时地狱之门打开,有主的鬼会回到人间,无主的鬼则游荡于世,四处觅食。

因此,七月半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和亡魂,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意味着祭祀后可以少惹鬼神之祸。

在我看来,“鬼”象征的是神秘、超自然和阴间的存在。这种存在既令人敬畏,又充满了神秘色彩。鬼不仅是生死、阴阳交界的象征,也代表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对道德规范的约束。中国文化强调孝道、敬神、尊祖,因此鬼也与这些价值联系在一起。

即便是这样的存在,老祖宗却说寒露节气的水,比鬼魅还要邪乎,这又是为什么呢??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寒露的水有毒。这里所说的寒露水指的是“露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而成,又被称为“无根水”。

在白露节气时,民间有“收清露”的传统,认为此时采集的露水可以入药,有益延年益寿。白露时正值夏秋交替,少阳金气初生,凝结成露,具有滋补作用。

然而,寒露时,秋天的阴气已加重。寒露节气的露水中富含初冬的太阴之气,是由寒冷和湿气凝结而成的。因此,古话说“寒露水有毒,腐物坏麦谷,饮之致疾”。这表明寒露时的露水不仅对庄稼有害,还对人体有害。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寒露的水。

第二,寒露时河水变得冰冷。寒露期间,天气明显带有寒意,河水变得冷冽。人们传统上会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的说法。

这意味着不能再像夏天那样裸足涉水或者下地干活,以免受凉。有些人喜欢在河里游泳,但寒露过后就不再适合下水了,因为水温过低会导致肌肉僵硬,容易抽筋,甚至引发溺水事故。

第三,寒露的雨水多。人们常说:“寒露雨淋淋,冬天来得早”。根据传统智慧,如果寒露节气当天下雨,就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的降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多雨的秋天会导致气温更加寒冷,冬天会提前到来。这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丰沛的雨水会影响秋收和冬季农耕,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粮食收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收成不好,其他都成为了泡影。在面对生死的关键时刻,即便是鬼魅,又算得了什么呢?

基于此,也就很好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了。寒露是很关键的一个节气,而寒露时节的水,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也就有了“寒露水,邪过鬼”的说法。

结语:

俗语“寒露水,邪过鬼”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气逐渐来临,露水变得冰冷,而民谚中所说的“邪过鬼”则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畏惧和尊敬。寒露水,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古人对季节变换的观察和感悟。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邪”字生动形象的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和它们的不可小觑。

在寒露时节,水变得冷冽,寓意着冷季的临近。而“鬼”则是古人对自然和未知力量的象征,蕴含了对未知的畏惧。老祖宗以此传达了寒露时节冰冷水的威力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暗示人们在此时要小心对待自然界的变化,以避免不利的影响。

同时也是在呼吁我们在面对自然的力量时,应保持谦逊和警觉,理解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相处。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51
月照花楼

月照花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天五分钟,吸取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