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竹一直活到射雕时代,为何不抢九阴真经,你看他后来改名换姓成了谁?

耳东品文史 2025-04-05 00:06:57

虚竹在金庸笔下所有的主角中,算是戏份最少的。

毕竟在总计只有五十回的故事里,直至第二十九回他才正式登场,可他却在短短几回里,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和尚摇身一变成了世人敬仰的灵鹫宫主,当真是让人羡慕。

不过话说回来,虚竹的故事还是太少了,哪怕到了故事结尾,这个角色也好似只是段誉的复制品一般,毕竟他们都是因为逍遥派的神功而崛起,不同的是段誉的人设更饱满。

(虚竹、王重阳剧照)

因此在《天龙八部》的故事结束之后,金庸大可围绕虚竹继续展开剧情,毕竟此时萧峰已死,段誉在做了四十年皇帝后出家,唯有虚竹依旧活跃于武林之中,成了武林至尊一般的存在。

甚至以虚竹深厚的内力,他都完全有可能活到射雕时代,那后来的他为何与五绝毫无交集,又为何不去抢那《九阴真经》?

一、内力深厚的虚竹

有人可能要说了,《天龙八部》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哲宗时代,而《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宁宗时代,期间差了八九十年的时间,虚竹如何能活那么久?

其实这压根不是问题,当初无崖子何尝不是凭借一身深厚的内力续命?甚至他早已是残疾之躯,也不似虚竹那般同时拥有逍遥三老的内力。

天山童姥却断定无崖子不会轻易死去,就因为“无崖子一身武功,他不散功,怎么死得了?一个人要死,便这么容易?”

换言之,在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内力越深厚的人,就能活得越久,只要虚竹不主动散功,他活个百余岁也完全不成问题。

(九阴真经剧照)

既然如此,作为武林中的老前辈,当他得知武林中流传着一本盖世秘籍《九阴真经》时,怎能不想一窥究竟?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天龙八部》与《射雕英雄传》是统一的世界观吗?

二、丐帮传人

连载版和三联版中,或许金庸的各部作品都是相对独立的,比如《射雕英雄传》中提到洪七公是继承了十五掌降龙十八掌,余下三掌是自己补全的。

其实严格来说,当年萧峰一死,丐帮中都无人懂得降龙十八掌,这掌法应该是完全失传,这即是问题所在,金庸为了打通各部作品之间的关联,便修改了书中的细节。

虚竹就成了丐帮武功传承的纽带。

后来的《倚天屠龙记》中就详细地交代了丐帮武功的传承,说是:“丐帮神功‘降龙十八掌’,在北宋年间本为二十八掌,当时帮主萧峰武功盖世,却因契丹人身份遭驱除出帮,他去繁就简,将二十八掌减了十掌,成为降龙十八掌,由义弟灵鹫宫虚竹子代传,由此世代传承。到南宋末年,虽继位帮主耶律齐得岳父郭靖传授而学全。”

从萧峰到耶律齐,丐帮武功都是一脉相承的。

《天龙八部》末尾也提到,虚竹后来是替萧峰挑选了一位丐帮少年为徒,他与丐帮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过那都无关紧要,虚竹是不至于插手丐帮之事的,但江湖中出现了纷争,他却不能不管。

周伯通向郭靖介绍起《九阴真经》的时候,就说过这经书是招来了祸端。

(周伯通、郭靖剧照)

书中只道:“那一年不知怎样,此书忽在世间出现,天下学武之人自然个个都想得到,大家你抢我夺,一塌糊涂。我师哥说,为了争夺这部经文而丧命的英雄好汉,前前后后已有一百多人。凡是到了手的,都想依着经中所载修习武功,但练不到一年半载,总是给人发觉,追踪而来劫夺。抢来抢去,也不知死了多少人。”

作为武林至尊一般的存在,虚竹怎能对此坐视不管,若他能夺得这经书,不就能平息这场纷争吗?

所以他为何没出手?

三、深明大义

其实在问“虚竹为何没出手”之前,是不是应该先问“虚竹到底有没有出手”?

是啊,如果说虚竹早就出手了呢?

若无意外,虚竹怕是早已与王重阳有过一次接触,只是他深明大义,没有将那经书从王重阳手中夺走罢了。

(萧峰剧照)

说到这里,自诩“资深金庸迷”的人多半已经猜出真相了,此时的虚竹多半已经换了一个身份。

当年他就对萧峰说过,自己迟早要把灵鹫宫改为灵鹫寺,即便是娶了梦姑,他也说自己想回归佛门,人总是难以抗拒自己内心的决定,既然这么想了,虚竹就一定会这么做。

所以后来的他一定会重归佛门,而《倚天屠龙记》中提到的一位与王重阳有交集的前辈高人,就极有可能是虚竹。

那人即是“斗酒僧”。

关于这两位高手的那次交集,书中只提到这么一句:“他不说自己姓名出身,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微奥妙,但一味崇扬‘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于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

斗酒僧既然要夺经书,为何只是与王重阳斗酒,而不是强抢?

为何经书借到手之后,他只是阅读一番,又还给王重阳?

(僧人剧照)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虚竹表明了来意,他只为平息纷争,这一点却与王重阳不谋而合,王重阳也表明自己有信心能在华山论剑力压群雄,以绝世人争抢经书的念头,虚竹便不再执着,只选择相信这晚辈。

可他却不由自主地发现了那经书中的缺点,继而自创出《九阳真经》。

如此一来,一切的前因后果就解释得通了。

1 阅读:359
耳东品文史

耳东品文史

品名著、读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