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3万亿元!我国首季外贸平稳开局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我国外贸顶压前行,实现规模增长、质量提升。”在4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在外部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外贸经营主体积极应对,推动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平稳开局。
海关总署表示,当前,我国出口确实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但是“天塌不下来”。
一季度进出口规模 创历史同期新高
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1.3%,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4.17万亿元,下降6%。
出口方面,一季度我国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实现增长。中国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动能强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装备出口分别增长10.8%、16.2%。新能源产品继续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43.2%、18.8%、8.2%。
进口方面,一季度,国内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带动零部件和设备进口增加。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分别增长95.6%、52.5%。消费市场平稳向好,部分民生商品进口增加。其中,食用油进口值增长12.1%,干鲜瓜果进口量增加8.3%。
在谈及一季度进口增速下降的成因时,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和煤炭进口均价跌幅都超过两成,原油、大豆的进口均价也分别下跌了5.7%和16.6%,这些价格因素影响整体进口增速2.6个百分点。
总体看,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第二大消费市场,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同时我们有14亿多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各类消费场景蓬勃发展,无论是从工业生产还是从居民消费来看,市场的需求都很大。
山东等外贸大省 勇挑大梁
“一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福建这7大省市合计进出口7.78万亿元,呈持续增长趋势,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三,实打实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王令浚表示,外贸大省发挥的挑大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力稳住外贸大盘,二是有力发挥创新优势,三是有力服务保供稳链。
发布会上,王令浚也点赞了民营企业在外贸进出口取得的亮眼成绩,“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从低成本高智商的人工智能开源模型,到春晚舞台的机械舞者,民营企业展现出昂扬向上的创新姿态。”
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5.85万亿元,增长5.8%,占进出口总值的56.8%,较去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同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52.9万家,同比增加3.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达45.5万家,占同期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86.1%。
一季度,民营企业对全球近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都实现了增长。在新兴市场,对东盟、非洲、拉美进出口分别增长7.4%、9.6%、5.2%;在传统市场,对欧盟进出口增长7.1%,对日本增长4.8%。
在外贸领域,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高技术产品创历史同期新高,规模接近1万亿元,保持最大进出口主体地位。其中,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67.4%,高端机床增长16.4%;进口高端装备增长25.6%,手术机器人增长47.5%。
外贸“朋友圈” 持续向好
一季度外贸“朋友圈”越扩越大,合作越来越深,中国对东盟、欧盟进出口稳定增长。
今年一季度,东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中国整体外贸的比重提升到16.6%;中国对欧盟进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相当于每分钟都有超过1000万元的贸易往来;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高出整体0.9个百分点,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占我国外贸比重在去年首次突破50%之后,今年一季度继续提升,达到51.1%。
吕大良表示,中国和东盟10国人口加起来超过20亿,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双方的开放融合、共同发展,持续释放了市场潜力,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时候树立了合作典范。
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经实质性结束,双方将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拓展互利合作,在标准和规则等领域加强互融互通,共同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包容发展。
海关数据显示,近5年,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进出口在我国外贸中的占比约为1/3。今年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资企业超过6.7万家,创近3年同期最高;进出口2.99万亿元,连续4个季度实现增长。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