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不少人出现打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常误以为是“感冒”,但若症状反复数周甚至数月未愈,需警惕过敏性鼻炎或花粉症的可能。
根据国家卫健委专家提示,春季过敏性疾病高发,症状虽与感冒相似,但本质是免疫系统对花粉等过敏原的异常反应,而非病毒感染。

症状对比:
- 感冒:多为短期发作(1周左右),伴随发热、咽痛、肌肉酸痛,鼻涕逐渐变稠。
- 过敏:以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眼痒红肿为主,可能伴随嗅觉减退、喘息或胸闷(哮喘症状),且症状持续数周。
春季过敏的“元凶”:花粉与气候1. 主要过敏原:风媒花粉
松树、杨树等树木的花粉是春季过敏的“头号敌人”。这类花粉颗粒小、重量轻,可随风传播数公里,浓度在2-3月达到高峰。当花粉浓度>100粒/m³时,易诱发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或哮喘。
2. 气候因素加剧症状
春季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鼻腔黏膜更易受刺激。冷空气和花粉的双重作用会加重过敏反应,尤其是免疫系统敏感的儿童和成人。

1. 药物预防:提前2-4周用药
- 过敏性鼻炎:花粉季前使用鼻喷激素类药物(如布地奈德)。
- 哮喘患者:遵医嘱预防性吸入糖皮质激素(如氟替卡松)。
- 结膜炎:提前使用抗过敏滴眼液(如奥洛他定)。
2. 物理防护:阻断过敏原接触
- 外出防护: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减少花粉吸入和眼部刺激。
- 居家防护:关闭门窗,使用高效空气净化器(HEPA滤网);每日清洁地面和家具表面。
- 个人清洁:归家后立即更换外衣、清洗鼻腔(生理盐水冲洗最佳)。
3. 急救措施:随身携带应急药物
哮喘患者需随身携带急救吸入剂(如沙丁胺醇),若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严重过敏反应(如意识模糊、血压骤降)需紧急注射肾上腺素。

1. 儿童过敏特点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发生皮肤过敏(如湿疹)、食物过敏(牛奶、鸡蛋、坚果)或严重哮喘。据统计,我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近年显著上升。
2. 家长需注意
- 制作“医疗信息卡”:注明孩子的过敏史、急救药物及紧急联系方式。
- 避免高风险环境:花粉浓度高时减少户外活动;家中定期清洗寝具,减少尘螨滋生。
- 饮食管理:慎食高敏食物,如芒果、海鲜等。

1. 明确过敏原
通过医院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IgE检测),针对性规避风险。例如,花粉过敏者春季减少郊游,尘螨过敏者注重室内除湿。
2. 脱敏治疗
对明确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的重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疗程需持续3-5年,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
3. 生活方式调整
- 增强免疫力:规律运动(如游泳、瑜伽)、均衡饮食(多摄入维生素C和Omega-3)。
- 减少刺激:避免吸烟、饮酒;使用温和护肤品,减少化学物质接触。

1. 自行停药:症状缓解后仍需按疗程用药,避免复发。
2. 迷信偏方:鼻腔涂香油、盐水浓度过高等方法可能损伤黏膜。
3. 忽视环境细节:窗帘、地毯、毛绒玩具易积存过敏原,需定期清洗。
过敏虽难根治,但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管理,患者仍可享受春日美好。若症状持续加重,请及时就医,切勿延误!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2025-02-17)
2. 新华社《专家支招应对春日“敏感”季》(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