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骗局成清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清末新政注定是骗局?

雾隐轻语者 2025-01-17 17:58:01

清朝宣统三年(西元1911年)春季,清廷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名义上是为了落实清廷的新政。而这个责任内阁在当时就有一个外号:皇族内阁。因为内阁成员里,绝大多数都是皇族。而皇族内阁也被后世视为清末新政就是一个骗局的例证。而皇族内阁也被视为清朝崩盘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1、晚清局势

清朝自甲午战争以后,几乎举国都陷入迷茫状态:如果说之前清朝打不过英法倒也情有可原,毕竟19世纪英法的地位,约等于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地位,打不过超级大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毕竟即便是欧陆列强,也未必能在英法手底下讨到好处。但是,甲午战争意味着清廷已经沦落到连日本都打不过了。因此清朝需要考虑变革。

关于清朝未来何去何从,当时精英界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复古改革,认为儒家文明天下无敌,工业文明都是奇淫技巧,只要能推进复古改革,让人心统一一起抵御洋人,就可以天下无敌;一种是主张立宪,即学习日本、德国那样推行君主立宪,让清朝实现新的中兴;第三种就是通过GM手段推翻清朝。比如同盟会就是典型。

光绪帝主张立宪,不过光绪帝的立宪太过儿戏,因此推行百日左右就引起了守旧派官僚的抵触,于是慈禧太后终结了光绪帝的百日维新。同时,清廷守旧派势力也趁机把持朝政。守旧派对洋人极端仇视,于是利用义和团和洋人火拼,终于引发了庚子国变。

庚子国变后,清廷被迫依照洋人的意思惩办首祸诸臣,同时清廷的威望也受到严重挫伤,清朝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慈禧太后于是宣布要“预备立宪”,借此笼络立宪派的支持:此时主张复古改革的守旧派骨干大多被处决,其余的势力也成不了气候。因此后世有认为:此时的清廷处于立宪和革命赛跑的状态。

其实同盟会等组织也对立宪派骨干进行暗杀:原因很简单,对于清廷来说,立宪派才是清廷的基本盘。毕竟守旧派已经式微,如果守旧派继续当家,对同盟会等组织来说反倒是好事儿:因为守旧意味着自取灭亡。

2、清朝的灭亡

立宪派愿意支持清廷,是因为对于立宪派来说,他们对清廷存在一个君主立宪的预期。但是,宣统三年皇族内阁的诞生,让立宪派看清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清廷压根不具备立宪的诚意。因此指望清廷立宪来实现立宪派的诉求,是不现实的。

而同盟会等组织和立宪派的诉求,差别就在于是否保留皇帝的存在——对于清廷来说,目的是打算借新政的名义,继续包装君主专制模式,而立宪派的诉求是通过宪法实现虚君共和,同盟会则主张实现共和。因此如果不考虑皇帝问题,立宪派和同盟会,倒是存在很多共同语言。

因此当清末新政被证明是骗局以后,立宪派已经觉得没必要对清廷有幻想了。所以,到了宣统三年的秋季,武昌事件发生以后,立宪派对清廷也放弃支持。民国在南京开张以后,很多立宪派大佬,也加入了南京政权的建设。

前文说过,晚清时期,立宪派才是清廷的基本盘。同时,洋人也宣布对南北双方的交战保持中立。清廷在内忧外患之下,只好接受袁世凯的建议,体面的逊位,结束统治。

3、骗局的必然性

对于清廷来说,清末新政必定是一场骗局,原因很简单:因为从世界历史来看,所谓君主立宪,都是限制君主的权力。而没有哪个实权君主会乖乖放弃自己的权力,接受制约——17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法国都是例子:帝制和共和频繁交替,君主也遭遇处决。只有在外力足以让实权君主放弃抵抗的背景下,君主立宪才能实现。

因此指望清廷主动放弃实权是不现实的,所以清末新政必然是骗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