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症状精准识别
黄瓜蔓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甜瓜球腔菌),主要侵染茎蔓、叶片及果实,需与枯萎病、霜霉病等区分诊断:
茎蔓病变
初期:节部或茎基处出现油渍状菱形病斑,灰白色凹陷,伴随琥珀色胶状物溢出。
后期:病斑纵向扩展,干燥后纵裂呈乱麻状,维管束不变色(区别于枯萎病)。
叶片症状
叶缘形成“V”形或半圆形黄褐色大斑,直径可达20-30mm,密布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
果实感染
幼瓜脐部软化腐烂,果肉呈淡褐色心腐状。

二、发病规律与环境诱因
病原特性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土壤、种子、架材上越冬,存活期长达5-6年。
高发条件
温度20-25℃、湿度≥85%时迅速扩散;连作、密植、低洼积水田块发病风险倍增。
传播途径
通过灌溉水、农事操作及风雨传播,伤口、气孔为主要入侵通道。

三、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遵循“预防为主,多措协同”原则,构建绿色防控体系
农业防控:阻断病原基数
轮作制度: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3年,水旱轮作效果更佳。
种子处理: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40%甲醛100倍液浸泡30分钟。
栽培管理:高畦覆膜、膜下滴灌;及时清除病残体,摘除老叶提升通风透光。
生态调控:优化田间环境
温湿度管理:棚室保持日温25-28℃、夜温15-18℃,相对湿度≤70%。
高温抑菌:晴天闭棚升温至38-40℃维持1-2小时,抑制病菌活性。

精准用药:科学搭配药剂
预防期:喷施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
发病初期:选用4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30%甲霜·恶霉灵600倍液,重点喷淋茎基部。
茎部涂药:刮除病部胶质物后,用咪鲜胺300倍液或嘧菌酯300倍液涂抹。
生物防治:强化抗病能力
定植前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菌剂蘸根;生长期喷施壳寡糖叶面肥提升免疫力。
结语
黄瓜蔓枯病的防控需融合环境管理、抗性诱导与精准施药,形成立体防控网络。农户应定期巡查田间,早发现、早处理,结合本文方案可实现病害损失率降低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