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善本流落海外之谜
《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或称《宫帖》,简称《阁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书王著把内府所藏自汉至唐名迹,镂枣木板刻于禁中,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阁帖》刻成后,内府用澄心堂纸、李廷硅墨拓印,从此即为丛帖始刻。《淳化阁帖》计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卷至第十卷为王献之书。一共收集了中国宋朝以前103位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大家的420帖墨迹。为什么叫《淳化秘阁法帖》?因为“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表明了临摹刊刻的时间;“秘阁”是说明所收书法作品都出自皇宫秘阁;“法帖”是说这部丛帖足以作为学书的法则。
最初的《淳化阁帖》刻于枣木版上,宋太宗待拓成后把帖赏赐给亲王近臣,每人仅赐一本,不久停止赏赐,所以《淳化阁帖》在当时就十分珍贵。当时拓印的《淳化阁帖》数量极少,后原版又因为宫廷火灾而焚毁殆尽,《淳化阁帖》遂成绝版,传世的原版摹刻拓本只能是越来越少了。由于《淳化阁帖》收集的都是名家字迹,在北宋当时社会上也已很少见到,人们都十分喜欢它并渴望拥有它,所以《淳化阁帖》最初拓本一出来,便有许多地方加以翻刻。当时比较有名的有两家:一是山西绛州翻刻本,号称“绛帖”;二是福建泉州翻刻本,号称“泉帖”。南宋时《淳化阁帖》的翻刻本更多,不仅有官方的,还有民间的,甚至一些大臣自己也翻刻,其中不乏精品。宋代的翻刻本已有30种以上,元、明、清的各种再翻本就不计其数了。翻刻本或粗或精,总都不如最初的拓本。尽管翻刻本不能与初刻本相提并论,但由于北宋距离我们现今的年代较为遥远,并且能够保全下来的祖本和有名的翻刻本都极为罕见,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淳化阁帖》最善本,一般指的是北宋初刻的祖本或年代比较久远的有名的翻刻本。
2003年,上海博物馆花了450万美元从美国抢救回归《淳化阁帖》最善本的第四、六、七、八卷。第四、七、八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南宋泉州本的北宋祖本,其中第四卷是历代名臣法帖,其余的都是王羲之书。这些都是最早的善本,因此极为珍贵,无疑是公认的国家级瑰宝。上海博物馆是从海外购回《淳化阁帖》最善本的,那么《淳化阁帖》最善本是怎样流落到海外的?现今世上《淳化阁帖》最善本到底还存在多少卷?
《淳化阁帖》善本流落海外之谜
原本《淳化阁帖》到元代已不见全套。著名书法大家赵孟颊记载他得到的《淳化阁帖》十本,也是几次拼凑而成的。明代许多学习书法的人都喜欢临习《淳化阁帖》,所以明中叶也有大量翻刻《淳化阁帖》的,最著名的是裘襞、潘允亮、顾从义和甘肃藩王府(俗称肃府)四家的翻刻本,其中以肃府本摹刻得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但其中第九卷已经是用《泉帖》补配的。可见以明代藩王所藏,据说是明初分封为皇帝所赐的,尚且不能没有补配,那时宋代原刻原拓的稀有已可知了。《淳化阁帖》最善本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散遗的,但它是如何递藏以及如何散遗?散遗了多少卷?史书都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只能是个谜了。
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淳化阁帖》最善本4卷到民国时流传都很有序:有北宋人的墨书跋语及印章,南宋时为王淮、贾似道等大家收藏,元朝被赵孟颊收藏,清代被大收藏家孙承泽、安歧、钱樾、李宗瀚、李瑞清等递藏,民国时为周湘云、蒋祖诒、吴普心等藏家递藏并有印记,后来就不知如何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淳化阁帖》最善本的六、七、八卷又出现在香港的拍卖行,被美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拍得。除此三卷外,后来安思远先生又得到了宋刻本第四卷。自从知道《淳化阁帖》最善本的确切去向后,上海博物馆就多次托朋友们与安思远先生商洽,争取《淳化阁帖》回归,但因对方要价过高而未能成交。安思远先生后来受到年事高迈、健康下降、子嗣继承等问题的困扰,并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安思远先生一旦出现问题,《淳化阁帖》很可能就被美国收归国有。为此,在安思远先生有生之年,用经济手段将《淳化阁帖》收回中国,是抢救国宝当务之急。此事经拍卖界提供线索,由一位热衷于文物回归人士联络,促成上海博物馆用450万美金购回。
《淳化阁帖》最善本中的4卷最终回归国内,但也留下了无尽的谜:民国初期,到底由何人通过何种途径把4卷《淳化阁帖》最善本带到国外?并且从民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段时间里,这《淳化阁帖》最善本4卷又到底归谁保管?《淳化阁帖》最善本在海外,是否就是现有的4卷?除此以外,还有人对《淳化阁帖》最善本中的第六、七、八卷是否是王羲之所书进行质疑,因为王羲之没有真迹留于世,在没法和真迹比较互证的前提下,如何断定就是王羲之所书?也许是后代人的临摹之作。这都是有待解决的谜。
《国宝传奇之谜》主编 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