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炒饭自由”——这五个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或许只是个玩笑,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琐碎小事。
可是对于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非洲人民而言,这却是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今梦想照进现实,这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农业援助,是一代代中国农业专家的默默耕耘,更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真心帮扶。
非洲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长期深陷贫困与饥饿的泥潭,这究竟是为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非洲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探寻其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十五至十六世纪,殖民者的铁蹄踏碎了非洲大陆的宁静,也彻底改变了非洲农业的格局,玉米、红薯、水稻等外来作物取代了原有的高粱和粟类作物,这看似是作物品种的丰富,实则是殖民者对非洲农业的掠夺和控制。
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农业发展畸形,沦为原材料产地,无法形成自主发展的体系,独立后非洲各国急于摆脱贫困,却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片面追求工业化,忽视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
这种“揠苗助长”式的错误发展战略,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腾飞,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危机,使非洲农业发展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来自西方的援助也并非雪中送炭,他们以“援助”之名,行干涉之实,将大规模私有化作为援助的条件,进一步加剧了非洲农业的困境。
这种带有强烈政治和经济目的的“援助”,并未真正解决非洲的根本问题,反而使其更加依赖外部力量,丧失了自主发展的能力。
事实上非洲农业并非没有潜力,广袤的土地、充沛的光热资源,都是非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缺乏先进的耕种技术、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天吃饭”的农业模式,都制约着非洲农业的发展。
人口的快速增长、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更是加剧了非洲的粮食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援助无疑为非洲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并非简单的物资捐赠,而是立足于非洲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帮助非洲提高农业生产力,中国在非洲的援建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卫生事业等多个领域,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尤其是在农业领域,中国不仅帮助非洲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中国将自身丰富的农业发展经验与非洲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非洲的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推广的合作社模式,为非洲小农户提供了系统化的培训,帮助他们对接市场,提高议价能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授人以渔”的援助方式,为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考古发现表明,早在万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驯化和种植水稻。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更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将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到非洲,是中国农业援助的重要内容,中国不仅向非洲提供了优质的水稻种子,更重要的是,派遣了大批农业专家远赴非洲,手把手地教非洲农民如何种植水稻。
从育苗、插秧、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收割、脱粒,中国专家团队倾囊相授,将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非洲人民。
以尼日利亚为例,中国水稻种植专家王学民及其团队扎根尼日利亚二十年,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水稻,使尼日利亚的水稻亩产量大幅提高。
他们不仅传授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技术培训、农业产品研究和产业服务结合在一起,为当地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022年12月,这个示范中心正式移交给尼日利亚政府,但运营管理依然由中国企业负责,确保了示范中心的持续有效运行。
中国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帮助非洲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非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依赖“靠天吃饭”到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非洲农民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开始意识到,农业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一项可以创造财富的事业。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援助并非单向的付出,而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对于非洲而言,中国的援助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的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非洲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为非洲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非洲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中国而言,对非洲的农业援助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非洲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市场潜力,随着非洲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中非农业合作也促进了中国农业技术的输出和创新,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非农业合作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利益,更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尊重非洲国家的自主选择,帮助非洲国家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中非农业合作的未来充满希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非农业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将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非洲农业的投入,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粮食安全,最终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非洲大陆拥有大量的可开垦荒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在帮助非洲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农业机械设备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将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增长点,这种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基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是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合作模式。[浮云]
参考来源:
光明网 中非农业合作多面“开花” 中国农作物和技术在非洲“落地生根”
新华网客户端 通讯|在西非土地上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