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 ---识微第三回 韩雪丽
这一回是雨村复职,黛玉进京,一喜一悲。

贾雨村这人未见其做什么好事,只是挂个读书人的牌子,当然也可能有些才学见识,便处处有贵人,运气好的不得了。没钱进京的时候,士隐主动资助。想要复职的时候,如海早替其打算,另托了贾政。这一托复不要紧,给了雨村官场上贾府这个人脉靠山,贾府做他的靠山自然是他的幸运了。
所以雨村复职成功,而黛玉进京,其实小姑娘是不乐意的。母亲刚刚亡故,本就是悲伤,好好的林家小姐要去远在千里的祖母家做客人,实在是惶恐。这里面是贾母派了人来接,可见贾母对贾敏这个女儿的厚爱了。而且从书中看,之前贾母是未见过黛玉了,贾敏也没有带女进京过。不知是距离太远,还是什么原因,往来并不密切。但是贾母对女儿的关切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没了贾敏马上怕黛玉委屈,在接在自己身边,亲自照看。本来黛玉跟着自己父亲哪里会委屈了。而奇怪的是,如海没了妻子又不打算续弦,本该和女儿相依为命,如何反而会同意让女儿离自己远行。如海说 :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不知所忧着为何)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也就是说黛玉本心不想离开,是如海的意愿。他做这样的决定,肯定不是不心疼女儿,而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考虑。那么为什么离开这里,进了贾府就能给黛玉一个幸福的可能呢。只有一个原因,如海有某种危机存在,所以要送走女儿。而且这种危机贾母也是深知的,所以才会一个要接一个要送。而且贾母肯定给了某种承诺,是对黛玉未来的某种安置,而这种安置是如海认可的。之前如海在雨村面前大赞贾政为人,可知二人关系很好。."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 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 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 即弟亦不屑为矣."也就是说,在如海心中贾政为人是他瞧得起的谦恭厚道,此四字评价是很高的。那么贾母的安置里,应该也有如海对贾政的放心。如海能把雨村复职之事相托,可知这二人关系极佳。所以如此看来,贾政对黛玉应该会有照看之心。如海必然也有相托。
接下来的重心是黛玉进贾府。讲贾府之人物规矩礼仪,出场的重点是贾母与黛玉相遇的祖孙之情,有了这个场景,看贾母的眼泪,知贾母对黛玉是真心疼爱,所以感觉不管日后如何的发展,这个祖母始终会护着这玉儿,这份亲情是不会改变的。尤其是贾母对失去女儿的思念,这份情都放在了黛玉身上。当年嫁女而去,为女儿选了好人家,本是放心的。不想女儿一去不能再回,如今只能迎来外孙女,贾母心上如何不感慨。她的泪水是真情之泪。接下来谈黛玉之病,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 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和尚再次出场是为了化黛玉,当年是英莲。可知这黛玉与英莲之间,应该是有些渊源的。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这话说来,黛玉是不该离家,这贾府都是外姓亲友吧,看来如海没有把这话放心上。
凤姐出场,令整个气氛为之一变,则知贾母为何独庞凤姐,能令贾母开心的人,自然是所喜之人了。重写凤姐之衣物容貌语言笑声,可知凤姐必是此书之重点人物。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凤姐之一举一言,所然与别不同,却也是规矩之中。王夫人在整个场合中闲闲问出月钱可发了吗。可知王夫人心上并不把黛玉看的太中,一切不过是应个景。邢夫人主动带黛玉见贾赦,此时邢夫人还在奉承贾母,所以礼仪周全。王夫人说出让黛玉远宝玉的话来,让人惊讶,王夫人如何防范之心如此之重。
宝黛初会,仿若相知,宝玉摔玉情缘已定,在他心上,黛玉比玉重。贾母安置双玉在自己身边,与王夫人让黛玉远宝玉的话正是相反,可知婆媳对黛玉 的态度大大的相反。双玉从一开始就夹在了贾母与王夫人明合暗争的氛围里。
袭人紫娟第一次出场,都是贾母教育出来的丫环,各安其职,亲切平和,果然凤姐所言,她家的丫环比人家的小姐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