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流才是最顶的”,是目前社交平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从近几年的音乐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常见,即无论题材是嘻哈、乐队还是电音,只要是融入了传统乐器或是民族风的舞台作品总是更容易受到观众的青睐。
终于,一档完全以中国元素为主的音乐真人秀新鲜出炉。国潮音乐竞演真人秀《中国潮音》,由酷狗音乐、优酷联合出品,于11月12日上线平台。节目集结了全球华人音乐中各个圈层、各个领域的顶尖音乐人和表演者,让中国元素与潮流音乐进行碰撞,打造覆盖国风、流行、电音、民乐等多种音乐元素的国潮舞台。
赛道精准极具潜力,高手云集顶尖对弈
当我们将《中国潮音》的制作方向与目前音乐市场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不得不说,《中国潮音》是今年所有音综中,在赛道的抓取和选手的选择上最为精准且最具市场潜力的音乐竞技真人秀。
据2020年艾媒发布《华语音乐用户风格偶像偏好及追星行为分析》报告显示,在2020年华语音乐用户听歌风格偏好上,中国风音乐仅次于流行音乐,占据了40.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并且以五年为限,在比例的涨幅上,和近几年凭综艺大火的说唱、摇滚不相上下。
而即使是面对如此一般充足的观众群体,《中国潮音》在赛道的选择上依然没有掉以轻心。《中国潮音》并没有让舞台完全被中国风、民族风所局限,而是将中国元素设计为了节目的大框架,欢迎各类音乐风格的选手参与其中,进行音乐融合。
这样的策略既为《中国潮音》抢占了更多音乐类型的市场份额,又让节目中的舞台更丰富多样,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例如,在首轮的两组对决当中,乐玲珑和潘虹团队带来了打击乐、竹笛、人声vocal的结合,而在另一组《新梅花三弄》的演绎中,更是流行、念白、戏腔等多重演唱方式与多种民乐的结合。
在《中国潮音》的任意一个舞台中,几乎都有3种类型或乐器以上的音乐融合,持续激发着舞台的新鲜感。而又正如乐府令的评委老师所言,虽然元素众多但并不杂乱,在同一母题下,所有的音乐都实现了高度的融合。
而在选手的选择方面,《中国潮音》中的选手们也完全符合了当下观众们的喜好偏向,即“个人风格更为鲜明的”、“个人原创实力更强的”、“领域较为小众的”。41组音乐人都是公认的实力派选手,也正是因为对自己实力的极度自信,在音乐的创作中他们得以更大胆地表达与坚持自己的风格与想法。
由内而外的,比起其他选秀节目中十分青涩的选手,《中国潮音》中的音乐人们的个人特色也更为极致。在舞台上,音乐未起,每一项乐器的韵味仿佛就已经从选手的气质中散发开来,留给着观众十分强烈却也难以言说的独特魅力。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潮音》对舞台舞美的把控也恰到好处。运镜流畅平稳,灯光与音乐完美适配,不炫技、不浮夸,既渲染了音乐背后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又凸显出了音乐人与乐器本身的美感,真正展现出了“点到为止”的精髓。
除此之外,很庆幸在《中国潮音》中并没有出现导师与选手、选手与选手间做作的戏剧冲突。即使是导师们对舞台略有质疑时,节目组也没有恶意剪辑,放大两者间的矛盾,反而给予选手更多表达的机会,让所有音乐人的创作更被尊重,更加自由。更近一步来看,这样的节目氛围对于要以新锐音乐为创作方向的节目而言,是极为重要且难得的事情。
新锐题材赛制应当如何设计?
《中国潮音》虽舞台令人惊艳,在节目的整体呈现上却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中国潮音》的节目赛制较为繁杂且不明确。第一期节目中,41组选手们被分为两大阵营,四个主题,每个主题的小组们又需结合组成新的小组。而这就造成了,最后对战时,每一组的选手均由两组以上的选手组成,而每个“小组的小组”又可能包含了2-3名音乐风格各异的成员。
如此复杂的流程仅仅在几分钟内被解说一笔带过,而其实看节目的观众一般很难去关注于赛制的讲解,很容易造成困扰。另一方面,由于每一个组中包含了多个小组,在小组对决落败后,乐府令给出直通令时只能选择落败小组中的其中一组选手,而这便让整个比赛竞技机制的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其次,虽然《中国潮音》邀请到了五位实力派音乐人担任导师,组成“乐府令”,但从演绎过后导师们给出的评价来看,导师张靓颖、薛之谦、毛不易都较为集中在对Vocal的评判,功能较为相似,且从整体来讲,导师的反馈多以夸赞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选手晋级与复活的标准,让比赛在专业性的层面上稍有欠缺。
除此之外,《中国潮音》的第一赛段与第二赛段还分别以不同内容和年代的歌曲作为细分主题,而这样的主题更像是赛制的又一个分组方式,节目并没能强调出主题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特色所在,在内容上对舞台和真人秀片段也未能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反倒是有些形同虚设。
当我们去总结节目中种种令人遗憾的部分并进行重新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节目中很多问题的源头均汇集在了一起。《中国潮音》中的“潮音”是什么?标准是什么?我们的节目要强调什么?三个最为基础的问题,在节目中未能得到清晰的阐述与解答。
新锐题材固然吸睛,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节目具备了较高的观看门槛。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一开场就能让观众完全理解题材,在竞技开始前对题材形成可以浅显但却扎实、正确的认知,是制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紧接着,节目需要给出明确的评判标准,例如面对以传统音乐为主要元素的多类音乐舞台时,我们到底应当关注舞台哪些方面?是整体的编曲、还是音乐的融合、或是Vocal人声?比起导师们笼统且云里雾里的评判,明确标准的设计更有利于增强节目的可信度,并引导观众进行主动地参与与思考,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在全新的题材之下,节目的创作者要如同引路人一般,一步步引导观众由浅入深地进入到全新的世界。或许在流行音乐的竞技节目中,创新式赛制的设计与主题安排往往能成为刺激观众新鲜感的手段。但当观众的新鲜感完全被题材的新颖程度所填充时,过于繁复的设计反而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其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中国潮音》的遗憾实际在近两年的音综市场上并不少见。当垂类在一瞬间成了热门后,大多数的音综创作者们仿佛都陷入了些许“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境地。题材的创新总是值得鼓励的,但我们也期待我们的创作者们、整体的音综市场能在追逐与打磨中找到某种平衡。
从大众到垂类,从传统的流行音乐到越来越小众、新锐的音乐风格,到底曾经的屡战屡胜的模式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承袭,新的题材又应当如何呈现。我们需要大胆地跳出过往的局限,去依据新的题材构建全新的节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