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封会战失利,蒋介石要枪决嫡系师长,他怒吼:你们不能不讲良心

探史笔记 2024-11-25 09:50:21
引言

1938年,兰封会战打得如火如荼,蒋介石手握15万精兵,想吃掉日军第14师团。结果呢?几位嫡系将领临阵脱逃,硬是把大胜之势变成了全线溃败。

蒋介石震怒之下,竟下令枪决嫡系中将龙慕韩。龙临死前怒吼:“你们不能不讲良心!”这一声吼,直击国军内部的混乱与失败的根源。兰封城头,战火未灭,真相却更加刺目!

蒋介石不处罚临阵退缩,卖友求荣者,反而处罚坚守到最后的将士,这样的国民党,如何能得人心?

十五万人围歼两万日军,为何还是失败了?

1938年5月,徐州会战的战火刚刚平息,兰封地区就成了新的战场焦点。兰封,是河南东部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它的地理位置却非同小可。

这里是中原的咽喉,也是日军孤军深入的必经之地。蒋介石调集15万大军围剿日军第14师团,按理说,这仗赢面很大,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战斗初期,蒋介石的部署看上去还挺威风。他派出黄杰、桂永清、龙慕韩等一干嫡系猛将,号称要把日军“装进口袋,连锅端了”。

但纸上谈兵是一回事,真刀真枪又是另一回事。这场战役里,蒋介石的“嫡系”,一边顶着全副武装的外壳,一边内心想的是如何自保。

战局发展到5月底时,日军第14师团的土肥原贤二已经被围得喘不过气。按常理说,土肥原的处境不妙,援军又迟迟不至,国军只需要齐心协力封锁,就能将他歼灭在兰封的荒野中。但关键时刻,蒋介石的指挥链条却开始失灵。

黄杰部明明肩负着主力突击任务,可黄杰却以“情况紧急,兵力不足”为由按兵不动;桂永清更是令人叹服,他的部队占据了兰封的要点,却在日军最虚弱时撤退,拱手将阵地让给敌人。

战场上的混乱甚至让一些前线将领感到匪夷所思。一个中层指挥官回忆,当他接到上级命令让他撤出阵地时,身后的战壕里还堆着刚卸下的弹药箱,士兵们一脸茫然,完全搞不清楚为什么让开口子。

结果,日军趁机突围,不仅顺利逃出包围圈,还对国军后方造成了重大威胁。

而龙慕韩呢?作为嫡系中将,他的部队同样陷入了两难境地。他的上级命令前后矛盾,时而让他守,时而让他撤。他既不敢顶撞蒋介石,又无力扭转颓势,最终导致整个战局全面崩盘。龙慕韩的无奈,正是这场战争失败的缩影。

“枪口向内”:蒋介石的震怒与龙慕韩的悲剧

兰封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气得胡子都炸了。这本该是一场大胜,结果却变成了惨败。他在南京的指挥部大发雷霆,当场拍桌子吼道:“国军怎么能把敌人当客人一样放走!”

蒋介石的震怒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谁该为此负责?

先说黄杰,这位大将是国军的“主攻矛头”,但黄杰偏偏选择了“观望战术”。敌人一来,他就摆出一副“敌强我弱,稳住别浪”的架势,兵力全停在半路,就是不肯动手。黄杰心想,这仗风险太大,何必拿小命开玩笑?结果,他这么一怂,整个包围圈立马开了个缺口。

桂永清这边更离谱,原本守着兰封的要塞,阵地都没丢,却主动撤退。你问为啥?他说:“敌人可能有诈,我先撤为敬。”好家伙,这不就给了日军突围的大道吗?日军第14师团简直要给桂将军送锦旗了:我们这一路走得舒舒服服!

而龙慕韩呢?他作为嫡系将领,夹在蒋介石的命令和无能的同僚中间,左右为难。上级让他守,他守了;然后又让他撤,他刚动身,结果后方连掩护都没有。他的部队在敌我夹击中被打得七零八落,根本没机会调整。战场上一片混乱,他也无力回天。

黄杰、桂永清这些嫡系将领,平日里是蒋介石的“心头肉”,这时候却成了“刀下留人”的理由。虽然他们在战场上失职,但蒋介石不舍得惩罚。

于是,责任就落在了级别相对较低、但同样是嫡系的龙慕韩身上。龙慕韩虽然在兰封会战中表现不佳,但并不是直接责任人。他更像是一个被牺牲的替罪羊。

蒋介石为了杀一儆百,亲自下令将龙慕韩押赴刑场。临刑前,龙慕韩怒不可遏。他冲着行刑队大喊:“不能不讲良心!”

这一句吼声,既是对蒋介石的不满,也是对国军内部乱象的控诉。可是,良心这种东西,在蒋介石的军队里显然没有太多市场。

龙慕韩的死,并没有让国军变得更有效率。相反,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让许多将领开始怀疑自己在战场上的位置。

有人私下议论:“明天是不是轮到我了?”这种恐惧的气氛,进一步削弱了蒋介石的指挥力和凝聚力。

蒋介石认为,处决龙慕韩能够平息他的愤怒,但这场战役的失败已经注定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而龙慕韩,则成为了兰封会战中最冤的牺牲品。

黄泛区决堤:战败的代价谁来买单?

兰封会战的失败,对整个豫东战场产生了致命的连锁反应。日军第14师团顺利突围后,不仅威胁到徐州以南的国军防线,更直接威胁到开封、郑州一带的核心交通枢纽。面对这一局面,蒋介石决定采取最极端的手段:扒开黄河大堤,用滔天洪水来阻挡日军。

黄河决堤之后,豫东的大片平原变成了一片泽国。表面上看,洪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推进,但对当地百姓的灾难却无法忽视。

根据事后统计,这次人为洪灾导致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无数田地颗粒无收。很多百姓愤怒地说:“日本鬼子没杀死我们,倒被自家人害得家破人亡。”

黄泛区的决堤行动,不仅让国军背上了道义上的沉重包袱,也揭示了蒋介石的施政困境。他的军事决策往往带有极端性,为了达到短期目标,不惜牺牲长远利益。

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让兰封会战的失败看起来更加无可挽回。

战后,蒋介石在总结会上试图将责任推给基层将领,但许多参与战役的军官心里明白,这场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正是蒋介石对局势的误判和对嫡系将领的放纵。

黄杰、桂永清等人在蒋介石的庇护下全身而退,而像龙慕韩这样的替罪羊,则成了这场失败的象征。

1938年的兰封会战,本是中国军队围歼日军的一次重要机会,却因内部混乱和指挥失误,变成了一场尴尬的失败。

龙慕韩被枪决的背后,是蒋介石对责任的推诿;黄泛区的决堤行动,则将这一战役的后果无限放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兰封城头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一声“不能不讲良心”的吼声,却依然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除了龙慕韩之外,常德之战的余程万,在前线奋力杀敌,友军贪生怕死却不受责罚,反而处罚真正干了实事的将领,这样的队伍,又能走多远呢?

0 阅读:18
探史笔记

探史笔记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