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赞许:长城汽车与蔚来汽车是两位抡锤子的“铁匠”,专注是这两家车企以及创始人的性格与使命。
在汽车行业当下处于的新老共存、智能化、新能源化、国际化、狂飙年代,长城汽车与蔚来汽车如同两位执着的“铁匠”,在各自的领域中。
——前者以SUV领域的深耕闻名,后者以高端电动车和换电模式(高端服务商)立命。然而,当市场风向突变,这两家企业的“专注”却成了双刃剑:2024年全年销量数据显示,其销售目标为190万辆,实际完成率仅64.91%;蔚来汽车年销22万余辆,同比增长38.7%,但增速远落后于理想和问界两家新势力品牌。
至2025年1月,长城销量进一步下跌至8万辆,蔚来仅交付1.3万余辆,双双跌出前五第。当“专注”从战略优势变为路径依赖,这是企业基因的必然,还是命运的偶然都并不是确定性因素。
战略定力的AB面:长城之“性”蔚来之“命”
长城汽车的“性”根植于魏建军对SUV品类的偏执。从哈弗H6连续99个月霸榜SUV销冠,到坦克品牌硬派越野的突围,长城的成功一度被归结为“砍掉轿车业务,All in SUV”的魄力。然而,这种聚焦在新能源时代却成了桎梏:2024年长城新能源销量中,插混车型占比超70%,但定价集中在15-20万元区间,与比亚迪宋PLUS、吉利、零跑等竞品正面厮杀时毫无溢价优势。“越野招牌”成了遮羞布——2024年坦克品牌销量占比达32%,却难掩欧拉、魏牌等子品牌的颓势。
蔚来的“命”,则系于李斌对高端化和换电模式的孤注一掷。蔚来汽车平均售价超35万元,远超特斯拉(28万元)和理想(32万元),但高价背后是用户基盘狭窄的代价:2024年蔚来单店平均销量仅为理想的60%,且换电站建设投入超百亿,导致全年净亏损扩大至180亿元。当同行选择“技术降本+规模扩张”时,蔚来仍困在“高端服务-高成本-低毛利”的循环中。至今,蔚来累计亏损高达千亿元,如此看来,盈利遥遥无期!
数据的冰冷现实:被时代抛下的“匠人困境”
2024年行业三大趋势——价格战白热化、智能化军备竞赛、市场分层加剧——彻底暴露了长城与蔚来的短板:
价格战下的被动防御: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将插混车型门槛拉低至10万元,而长城混动平台成本居高不下,被迫以哈弗枭龙MAX降价2万元止血,也未曾挽救起销量及混动名誉;蔚来则因换电架构的硬件冗余,无法像小鹏、理想、零跑等一样通过简化配置优化成本降价。
同级产品,两者无论在售价还是性价比上远低于同行品牌能力。
2. 智能化掉队的代价:长城城市NOA落地进度落后理想、华为至少12个月;蔚来NT3.0平台算力虽达1000TOPS,但用户感知最强的智能座舱迭代缓慢,2024年NPS(净推荐值)下滑至新势力末位。
强而不实,被动于华为、小鹏的智驾,更何况比亚迪的“全民智驾”开放
细分市场“失焦”:当问界M9抢走50万元级高端家庭用户,极氪、小米、特斯拉收割25万元年轻科技群体时,长城缺乏30万元以上能打的产品,蔚来则因ET5、ET7定位重叠陷入内耗。
丧失混动先机,高端被增程跨越,中端断层产品,双双掉队
生死局与破局:放下锤子,还是换把锤子?
两家企业的自救动作,暴露出“专注者”的纠结:前超+后断,专注成了“绊脚石”
长城:电动化补课的矛盾
2024年推出的Hi4-T插混技术被质疑“油改电”,而蓝山、高山等高端新能源车型月销不足2000辆。魏建军在内部讲话中强调“长城必须死守SUV基本盘”,却避谈如何应对比亚迪、理想、问界的品类颠覆。
想赶,赶不上,不赶又不得不赶,内部矛盾越来越强化高层及创始人的“内心矛盾”。
蔚来:换电模式的囚徒困境
与长安、吉利等企业共建换电联盟,短期缓解资金压力,但核心数据与标准主导权的让渡,可能使蔚来从“高端服务商”降级为“基础设施供应商”。阿尔卑斯子品牌瞄准20万-30万元市场,却因换电架构成本限制,难以实现李斌承诺的“比特斯拉Model Y低10%”。
乐道“订单事件”暴露出压力下的失误,萤火虫“设计事件”自娱自乐,蔚来可谓“百抓挠心“
结语:是匠人专注的黄昏,还是生机在火源之后
长城与蔚来的困境,本质是工业时代“单品极致”思维与智能时代“生态协同”逻辑的冲突。当比亚迪靠“混动+纯电+电池+半导体”的全产业链通吃市场,华为以“智选车模式”整合ICT能力时,单一品类的聚焦反而成了天花板。
理想靠产品,小米靠营销 ,零跑靠性价比,吉利与奇瑞等老牌车企全面布局的局势来看,专注反倒成了长城与蔚来最大的瓶颈和障碍。
或许,真正的破局不在于“是否专注”,而在于“专注什么”——是时候从“专注产品”转向“专注用户价值重构”了。
若长城能将越野技术优势转化为电动化场景解决方案,蔚来能以换电网络为支点撬动能源服务生态,两位“铁匠”或许还能锻造出新的武器。否则,他们的故事只会成为商学院教材里“过度路径依赖”的典型案例。
就像说:他是个好人,可惜了了,更像他们的创始人一样都是性格来驱使各自企业命运的!
它山之石
替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