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确实是一部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生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战斗的光辉篇章!与其他样板戏相比,它独树一帜,巧妙地将京剧那历经沧桑的传统表演程式和身段,融入到现代战争的烽火连天之中。戏里的武打场面,简直是出神入化、精妙绝伦,演员们翻飞腾跃、剑影枪光,让观众们看得目不暇接,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初出茅庐的方荣翔说起《奇袭白虎团》的诞生,离不开咱们京剧界的佼佼者——方荣翔。方荣翔自幼酷爱京剧,6岁就开始练功,8岁便踏入了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12岁时,他就已经能够登台演出,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后来,他先后拜骆连翔、张鑫奎、裘盛戎等大师为师,深耕花脸行当,技艺日益精湛。
一次,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的间隙,方荣翔偶然在《战地简报》上看到了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智歼李伪军白虎团的英勇事迹。他深受感动,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决定要将这一壮丽史诗搬上京剧舞台。
于是,他与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日夜磋磨,精心编排,终于打造出了一台震撼人心的京剧《奇袭白虎团》。由李师斌(后改名为严伟才)扮演杨育才,方荣翔则饰演那位智勇双全的团长。这台戏虽然在表演程式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戏的痕迹,但由于题材新颖独特,尤其是在京剧舞蹈、武打程式方面大胆创新,一经演出,便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每场必演的经典剧目。
极具魅力的严伟才改编后的《奇袭白虎团》更是星光熠熠,方荣翔继续扮演那位英勇无畏的志愿军团长,殷宝忠则饰演智谋深远的政委,邢玉民扮演忠诚耿直的韩大年,俞砚霞饰演深明大义的崔大嫂,栗敏则扮演慈祥善良的李大娘。而一号人物严伟才,由于原扮演者李师斌年龄偏大,经过慎重考虑后,这个角色最终落到了武功高强、年轻有为的演员宋玉庆身上。
戏中的排长严伟才,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艺术形象。许多人都对扮演严伟才的青年演员宋玉庆赞不绝口,称赞他功底深厚,能够充分运用京剧的综合艺术手段,将这个人物演绎得鲜明生动、情绪饱满。的确,宋玉庆在这个戏中的表现堪称一绝,他的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他所取得的成就,为青年演员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扮演现代戏中的人物,同样需要过硬的基本功。没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就无法展现出传统艺术技巧中所找不到的光彩——那就是生活的光彩。
用真挚的情感去诠释角色在他们的表演中,充分运用了京剧艺术的曲调和程式,但同时又做到了将这些元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无论是歌唱还是动作,都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程式出发、从艺术形式出发。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仅仅依靠良好的愿望就能如愿以偿的。它需要演员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用真挚的情感去诠释角色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在欣赏京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生活的真实与感动。
宋玉庆,8岁那年便踏入了军队的文艺队伍,成为了一名稚气未脱的“小兵”。1958年,他作为山东京剧团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被慧眼识珠地选送到了中国戏曲学校青年班学习,那里的磨砺与锤炼,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团后,他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迅速成为了团里最年轻的主要演员,崭露头角。
宋玉庆长期在部队生活,与战士们同吃同住,这使得他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有着独到的把握和理解。他的武功底子扎实,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力量与美感。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嗓子条件并不算好,唱功也尚欠火候。当得知团里要选自己扮演《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时,他的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将这个角色演好、演到位,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和厚爱。
为了演活严伟才,宋玉庆经常向最初扮演这个角色的李师斌学习、请教。他深知,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比如,严伟才有个匍匐前进排除地雷的动作,全凭上臂的“勾劲”和左腿的“蹬劲”来完成。这个动作在戏中虽然只有一两分钟,但难度却极大。宋玉庆先后揣摩练习了十几天,胳膊和膝盖都磨出了血,一双崭新的练功鞋也蹭开了口子。然而,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和放弃,终于拿下了这个动作,将其演绎得栩栩如生。
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当时,对于《奇袭白虎团》的剧本,会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剧本有点公式化、脸谱化,缺乏新意;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剧本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可以改好,而且这是反映当代军事题材的剧目,应尽量予以帮助和支持。文化部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将该戏从山东调到北京演出,看过之后再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修改。
《奇袭白虎团》剧组接到命令后,立即整装待发,进京献艺。有人称赞这出戏是一出成功的武打戏,然而,它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奇袭白虎团》所表现的是抗美援朝中的斗争生活,它所描述的是志愿军侦察兵深入敌后、歼灭敌人的战斗故事。它所着重刻画的生活场景是战士们行军和作战的英勇身姿,这使得这个戏具有强烈的武戏特色。许多传统的武打程式在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之后,发挥出了它们强烈的战斗光彩。
它绝不是一出仅以武功取胜的武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奇袭白虎团》也可以被称作是一出“武戏”。但是,它又绝不仅仅是一出仅仅运用了武打技巧来表现某些战斗场面的普通的“武戏”。这个戏充分地发挥了武戏演员的矫健身手,使许多精湛的传统艺术程式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方荣翔就自豪地说:《奇袭白虎团》的武打戏要是排在第二,谁又敢称第一?
然而,它又绝不是一出仅以武功取胜的武戏。如果要为《奇袭白虎团》命名,那么我们也许只能说:这是一出成功地运用了京剧艺术当中的多方面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战斗业绩和革命英雄气概的京剧现代戏。
在“序幕”一场戏中,剧组巧妙地采用了传统的“二龙出水”、“编辫”等队形程式。随着《国际歌》的雄壮乐声响起,中朝两国战士分别从上下门以“圆场”冲出,那气势,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别有一番壮丽与豪迈。
而在“敌后侦察”一场戏中,严伟才的扮演者宋玉庆将“串翻身”、“蹦子”、“卧鱼”等身段连贯起来,动作轻盈如矫燕,灵活自如,仿佛真的置身于敌后侦察的紧张氛围中。
第六场“插入敌后”的戏中,剧组用传统的“走边”形式来表现侦察兵的形象,与“夜行军”的气氛配合得天衣无缝。翻越敌人的铁丝网时,一系列武戏程式如“蹦跳窜越”、“跺子蛮子”、“小翻前扑”、“跺子折腰”、“虎跳窜前扑”、“串小翻抢背”等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将侦察兵战士身手矫健、龙腾虎跃的英武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尖刀班遇到“悬崖”时,剧组更是运用了“台蛮”、“下高折腰”、“台提”、“云里翻”等传统武戏身段,并创造出“云里前扑”等新的技巧,使得这场戏更加惊险刺激,引人入胜。江青看后兴奋不已,赞叹道:“有很多人说武打在现代戏中用不上,可以让他们看看这个戏。”
除了武打出彩外,剧组还在戏中融入了许多民间舞、民族舞的造型和技巧,使得《奇袭白虎团》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这些元素的加入,让戏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奇袭白虎团》是一台文武并重的戏,对演员的体力消耗极大。由于演出场次过多,到了拍电影时,宋玉庆的嗓子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为了保证影片的拍摄质量,剧组特地请来了“余派”大师级演员秦大渡为宋玉庆调整发声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仍不能现场录音。摄制组只好找来宋玉庆以往的演唱录音带,一寸一寸地挑选、剪辑,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口型,拼接成唱段。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千锤百炼,还是一丝不苟1964年6月,《奇袭白虎团》再次赴京正式演出。尽管经过千锤百炼,剧组成员还是一丝不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天,方荣翔正在排练厅里排演,突然来了三位观摩者。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京剧老前辈马连良、谭富英和自己的恩师裘盛戎。方荣翔没有思想准备,顿时有点慌神。马连良见状连忙安慰道:“当老师的也要当学生呀!”这句话让方荣翔瞬间镇定了下来,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探索京剧艺术现代化的决心。
正是由于坚持了从生活出发,运用和发展京剧艺术规律,同时把现实生活和京剧程式尽可能密切地结合起来的原则,剧组才能够在音乐、舞蹈以及其他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正是由于恪守着这样的艺术方法,才使得《奇袭白虎团》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创造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艺术光彩。
贫道庙号长发老和尚
小编采用插图也是瞎胡闹,《奇袭》和《奇袭白虎团》是两个故事。《奇袭白虎团》来自“杨育才奇袭白虎团”,是志愿军68军的故事;而《奇袭》来自“张魁印奇袭武陵桥”,是38军二次战役时的故事,这个电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奇袭武陵桥》,是一部军队内部的教学片,主要是针对侦察兵教学的,另一部就是公映的《奇袭》,不难看出,里面很多细节也具有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