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静乐-文化遗产

忙碌的鲁班七号 2017-07-30 23:52:39

静乐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文化部重点扶贫县!下面看一下静乐文化遗产

静乐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既蕴涵着秦汉文化的博大深厚,又洋溢着唐宋文化的浪漫与圆润,还彰显着明清文化的妖艳与入俗,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文明交融的产物。在长期的传承和创新中,她以抒情的眼光流连于生活中的平常物象,细致而又深沉地流露着对生活的当下感受和未来的期许,因淳朴古拙、线条粗放、造型洗练、形像夸张而自成一家,在中国北方民间剪纸中独树一帜。

现有200多幅剪纸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收藏,部分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韩等国展出,可谓“闻名全国,蜚声海外”。2000年5月,静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8年11月,静乐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静乐八音会

静乐八音会俗称响工,为集体吹奏乐的一种形式,在境内较为盛行,其乐器主要有唢呐、笙、管、口琴、咔以及鼓、鼓板、铙钹、铰子、小锣、马锣、梆子等打击乐器。由汉代的鼓吹发展演变而来。鼓吹的最初演奏方式是笳伴以箫声,后发展为鼓、筝、箫、茄等合奏的乐曲。

八音会的表现力很强,一般以鼓板出现,每班6—10人不等。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笙、弦、打击乐器伴奏、吹奏内容广泛,传统曲调主要有推车轱辘套、真三音套,对金杯套、十二层楼套、春天歌套等。发展到今天归纳起来主要是戏曲开腔(俗称开皮)。在喜庆盛典时,经常使用的是大得胜等表现欢快的曲调,吹奏戏曲唱腔时,唢呐与管子、口琴、咔交替使用,可吹出不同角色的唱腔。

静乐道情

道情作为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脱胎于唐代道观经韵,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道即道义,情即情理,寓意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原本以道教故事或有关题材为主要内容,宣传道家思想的艺术形式,随着说唱艺术的兴起,逐步活跃于群众之中,并逐渐转化为多种戏曲流派且搬上舞台。道情在鼎盛时期全国有72种套曲,而现在只有13种,具有晋西北特色的仅仅有两种,静乐为其一。

静乐道情作为晋北道情的一个分支,它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且融合了独特的汾河文化,形成了极具民本特色的原生态风格。它以通俗易懂的唱词、优美动听的曲调、朴实自然的方言、诙谐幽默的道白,来直接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封闭的晋西北民间文化的突出代表。

静乐民间舞蹈《拉碌碡》

碌碡,是我国北方碾压谷物的一种打场农具。《拉碌碡》以街头民间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在静乐元宵节等文艺活动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舞蹈通过一个家庭碾场的劳动场景,再现了旧中国封建制度下媳妇地位普通低下的痛苦生活。

舞蹈中有6个角色:童养媳拉着沉重的碌碡;公公手执长鞭,监督儿媳碾场;婆婆拿着笤帚,追打着戏逗媳妇的傻儿子;长工挑担送饭;管家提笼驾鸟,游手好闲。该舞蹈鼓点紧凑明快,表演生动活泼,经县非遗保护中心挖掘整理,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 阅读:6
忙碌的鲁班七号

忙碌的鲁班七号

提供风景名胜,最佳旅游时间,区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