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至今,宗族传统一直传承,也沉淀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
对于如何划分亲戚也有着独特的讲究,毕竟血缘关系也有远近。
尤其是在农村,人们总会提到没出五服,亲不过五服等话,就是在讲述这种亲缘关系。
也就是说五服之内的人才可以说是足够亲近的亲属,否则就不是。

甚至很多地方都是出五服的才能结婚。
那五服是从哪里来的?具体包含了哪些亲戚?
宗族传统当外国人谈及中华民族特点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家族观念。
相比较国外较为疏离独立的社交关系。

中国人之间往往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是通过血缘建立起来的。
在一些农村,一个村里大部分人都是同一个姓。
姓氏相同意味着他们可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
这种情况下,大家之间相比较邻居,更多了一份亲密。
家庭和宗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家庭是封闭在几个人之间的,很少会持续性对外开放。

但是宗族的观念则突破了这种束缚,通过姓氏维系关联。
家谱这种事物就是宗族观念下的产物。
一本小小的书籍将天南海北的几代人紧紧的关系到了一起。
而祠堂更是将宗族的文化发展到了极致。
到祠堂祭祖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天大的事,更是一种荣耀。
这一天,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又或是在哪里定居。

所有宗族内的人都要来到祠堂之中展示自己与家族的联系。
近几年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一些港台明星返乡进行祭祖。
这种仪式的存在也表现了我们传统中对于宗族团结的需求。
事实证明这种宗族观念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牢固。
出门在外,甚至是走到异国他乡,老乡总是最大的助力。
因为出生于同一地区,祖上有关联的概率就很大。
看似是帮助一位同乡,实际可能是帮助了自己的一位亲戚。

这一传统也催生出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亲切。
只要是走出了国门,听到乡音都觉得十分感动。
外国人对于中国人民的这种风格也是啧啧称叹。
这种无私的交往方式实际也跟宗族观念离不开关系。
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才能孕育出如此慷慨的民族。
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宗族观念是封建的,应该被淘汰的。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或许是只看到了一方面。
对待中国文化不能一刀切,要具有辩证的视角。
接受新时代的改造,宗族观念实际也在发生变化。
现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走入陌生社会,而不局限于熟人社会。
走出家乡的他们,也在慢慢切断与家乡宗族的联系。
可能多年之后,宗族的概念会被重新诠释,或被其他的新鲜事物取代。

“五服”的概念实际就从宗族观念方面发展出来的,也存在已久。
五服究竟是什么?本质上,五服这一概念是与丧礼制度是紧密关联的。
在古代,根据五服的划分,不同远近的亲戚在丧礼上穿着的丧服是完全不同的。
葬礼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即使是到了今天,很多地方的葬礼都有着繁复的仪式过程。
这种仪式过程因为区域的划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如果祭祖能够召集天南海北的宗族后代,家中长者的葬礼更是如此。
而即使都是宗族的后代,与死者的亲缘关系还是有差异的。
总有相对更为亲近的直系亲属,因此如何区分亲属远近是重要问题。
五服制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与死者亲缘关系更为亲近的人要穿更重的丧服。

此时提到的“重”不仅仅是指装饰上的繁琐,更是指重量上的“重”。
礼记中对于五服不同的服饰要求有着非常详尽的阐释。
从斩衰到缌麻,五种不同材质与穿戴方式的不同彰显了与死者关系的远近。
通过这一制度,我们也了解到了所谓五服涉及的不同类的亲属。
古人认为,真正能为死者披麻戴孝的也就是五服涉及的亲属。
很多人会认为,五服就是指与自己相关的五类亲属。

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五服的“五”并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
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点,往上数五代和往下数五代都算做是五服。
可见五服的范畴是相当大的,围绕着一个人可以延伸至少九代人。
这个制度主要讨论的也就是不同辈分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经常会在某些场合听到这样的描述:他们是一服的。
这里说的“一服”就是指两人属于同辈人。

在如今的社会,这种观念更多的存在于农村的熟人社会。
而在又陌生人组成的城市中,五服的观念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尽管老话说五服之内都是亲戚,但观念也已经在改变之中。
很多人都只是跟自己上下两代的人相处接触了。
毕竟人情社会,多走动基本意味着彼此都要支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相比较之前将亲戚作为一种“资源”,如今大家相处都比较有边界感。

过好自己的日子似乎比维系亲戚关系更为重要。
很多人因此感慨社会冷漠,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亲不过五服如何理解亲不过五服是传承已久的老话,划定了与我们相关联的亲属。
也就是说,五服之内的算亲属,有血缘关系。
不在五服之内的人,即使有可追溯的血缘,也不能称之为亲属。
曾经有人调侃,有钱的人会冒出许多不明所以的亲戚,即使远在深山。

这些亲戚可能很多人早就已经出了五服,即使同姓,血缘也很淡了。
从这一角度来看,五服的划分帮助富人减少了一些烦恼。
五服的存在确实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对待不同亲戚的态度。
即使说亲戚无远近,但也并不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对于足够亲近的亲属我们肯定可以做到更多的帮助。
但对于从未有过往来,甚至没见过面的亲属,谁也做不到掏心掏肺。
即使在熟人社会的农村,一个村落的人还会因为姻亲有关系远近之分。

在如今的应用场景中,五服的概念不仅存在于葬礼之中。
它更多是渗透进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存在于很多细节之中。
首先就是结婚,如今的人们都能认识到近亲结婚的问题。
两个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太近,很可能生出身体患有疾病或畸形的孩子。
古时候的人经常是表哥表妹结婚,本意想的是亲上加亲。
但这种安排实际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极大的麻烦。
有句话叫“同姓不通婚”,就是为了防止有血缘的亲戚之间结婚。

但出了五服的人,即使有着同样的姓氏,也可以结婚了,因为血缘已经很远了。
在如今的法律上也对于近亲结婚有着明确的规定。
直系血亲肯定是不允许结婚的。
除此之外,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合也会带来孩子畸形的风险。
能够被法律加以明确,足够说明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严谨性。
五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同姓的两人之间没有亲属关系。
同时,五服也会出现在一些宴请场景。
南方一些农村在吃杀猪菜的时候只会邀请五服之内的亲属。

五服制度未尝不是古人的一种智慧,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了。
曾经的它更多的服务于封建制度,服务于丧礼。
现如今,它也慢慢的发生着细微的调整,更多在于实用性。
通过对五服制度的了解,可以看出它更多的存在于熟人社会。
像是一根无形的绳子将几代人关联起来。
尽管它的存在感已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削弱。
对于五服制度,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