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广陵琴派源于江苏扬州。扬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隋时开凿贯通京杭大运河,扬州处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组。扬州除西部稍有丘陵之外,地势平坦,气候温润,水网密布,因为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即为繁华之所。在西汉中叶、隋唐两宋、明清时期,扬州三次达到鼎盛,为古代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淮扬水利全图》
广陵,即扬州的古称。
说到“广陵”与古琴的关系,中国人的脑海中,常常会联想到古琴曲《广陵散》。
刘少椿手抄《广陵散》谱
《广陵散》相传是汉魏时期流行于广陵地区的琴曲。它芽于秦汉时期,到晋时期逐渐成形,随后一度失传。此曲旋律激昂慷慨,其杀伐争斗的气氛在古琴音乐中难一见。《广陵散》的得名,据说是由于魏晋之际的扬州都督册(guan)丘俭,他起兵反抗司马氏篡算权夺位,然最终战败被杀。但是根据《广陵散》传世琴谱上的段落标题,这首琴曲所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聂政为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在为母亲守孝结東后,替恩人刺杀韩国宰相侠累的故事。当然,琴曲《广陵散》之所以尽人皆知,是因为此曲的演奏者之一——嵇康。
扬州高邮天山汉墓出土的弹琴佣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也是杰出的诗人、音乐家。他对教条虚伪的封建礼法很不以为然,对尔虞我诈的名利官场更是深恶痛绝。他追求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不愿与当权的小人们同流合污。因而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遭到了当权者的猜忌,再加上小人谗言陷害,嵇康被判处极刑。据《晋书》记载,临刑前嵇康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在刑台上要来一张古琴,面对为他送行的众人弹起了《广陵散》,琴声激越跌宕,似有金戈长矛纵横其中。一曲奏毕,嵇康发出了《广陵散》将成为千古绝唱的长叹,从容赴死,年仅三十九岁。所幸,后来《广陵散》并未失传,不过“广陵散”这三个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语汇里,确实成了事无后继、已成绝响的代名词。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朝模印砖画》
梅曰强绘《琴谱清供图》
“广陵”之地与古琴的渊缘,还可以继续回顾。
南朝梁代诗人庾肩吾,在侯景之乱中被叛军抓捕,情势危急,写下诗句“聊持转风烛,暂映广陵琴”,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处境与心意。庾肩吾的意思是:我愿意暂且手持着风中之烛,照一照当年嵇康临刑时弹奏的古琴。这句诗,是古代文献中“广陵”与“琴”字的首次结合,庾肩吾在这里用的,就是嵇康弹奏《广陵散》的典故。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
而广陵自古以来古琴活动流传不绝,在唐宋时期尤其繁盛,广陵是隋唐时期吴地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吴声清婉,已经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盛唐诗人李颀《琴歌》有云:“主人有酒欢今タ,请奏鸣琴广陵客。”此诗作于长安,诗中的“广陵客”,当是来自广陵的琴师。琴声宁静悠远,所以诗人描述为“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天言欲稀”,真是琴声之中,四座无言,万物皆静,连夜空中的星星似乎都变得稀疏了。
在扬州出土的“真子飞霜”铜镜,镜上铸有真子鼓琴的景物图像
说起盛唐琴坛,还有一件有趣的逸事反映了唐代发琴艺的发展。大音乐家李龟年有一次来到岐王李隆范府上远远地听到琴乐,就说:“这是秦地的琴声。”接着又传来一曲琴乐,李龟年说:“现在是楚地的琴声了。”岐王惊异于李龟年的辦别力,于是派人去査问,果然,一开始弹琴的是院西人沈妍,后来接着弹的是扬州人薛满。
广陵琴发展至宋代,最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公元1048年,这位著名的文人兼琴人调任扬州知州,在平山堂中坐花载月,饮酒赋诗,当月白风清之时,可少不了琴声相伴。他的学生、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还在平山堂之北建谷林堂,以纪念自己的老师。
欧阳修像
另外,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了一位名为桑景舒的广陵琴人。这位高邮人听说美人草遇人唱《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就去验证,试之下,果然如此,于是这位琴家就借此作了琴曲、对美虞美人草弹奏,虞美人草枝叶亦动。桑景舒很得意,就把自己作的琴曲命名为《虞美人操》。
此后的广陵琴人,也有不少声名远播。这些琴人在广陵地区开展、参与的诸多琴学活动,使得广陵一地在历史更迭中琴声不绝,也为广陵琴派在明末初的诞生,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清·朱影梅《抚琴图》(扬州博物馆藏)
——摘自《广陵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