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刻开始幸福》作者:岸见一郎

岸见一郎是一位深受欢迎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并善于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将阿德勒的智慧传递出来。
他的作品,诸如《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曾帮助无数人走出迷茫,学会拥抱自由,更坚定地迈向幸福生活。
那么,幸福究竟从哪里开始呢?如何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
幸福从喜欢自己开始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喜欢自己、爱自己,这似乎应该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常常与自己为敌。
在《从此刻开始幸福》一书中,岸见一郎提到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甚至在心理咨询中坦言:“我讨厌自己。”
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身材,要么嫌太胖,要么嫌太瘦,因而经常陷入身材焦虑。
有些人不喜欢自己内向的性格,在社交场合总是感到战战兢兢,害怕说错话、做错事。
也有些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在学习或工作中稍有失误,就会陷入“我不够优秀”的自我否定当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岸见一郎认为,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自己真的一无是处,而是我们早就已经决定了不喜欢自己。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断绝人际交往。
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但岸见一郎通过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进行了解释。
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常常带有主观性。比如,某人一开始温和有礼,我们觉得他非常体贴,但后来,我们可能转而认为他优柔寡断。
实际上,对方未必真的发生了改变,只是我们选择以新的角度看待他。而我们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很多时候是为了疏远关系找的一个借口。
同样,当我们决定不喜欢自己时,就会放大自身缺点,忽视自身优点。这种执念形成了恶性循环,让我们看不到自身的价值。
岸见一郎认为,这种故意讨厌自己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恐惧,那就是害怕自己无法被他人接纳。
因为害怕敞开心扉会被嘲笑,所以干脆封闭自己;因为担心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索性拒绝尝试。结果就是,我们不仅无法接纳自己,也处理不好与外界的关系,从而长期陷入自卑、痛苦当中,难以获得幸福。
阿德勒的智慧告诉我们,学会喜欢自己,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喜欢上自己呢?岸见一郎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生活风格是可以被调整的。
所谓生活风格,指的是我们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方式,以及随之采取的行为模式。这个风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喜欢自己”并不是一种既定的命运,而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可能在无意识当中做出了这个决定,并任由它支配我们的生活。而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比如,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可能习惯性地自我否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最终只能失败,这是我们选择的生活风格。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场景,就可以有意识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生活风格就会变得更积极,也会更容易肯定自己和喜欢自己。
其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重新定义缺点。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许多人们认为的缺点,其实只是某种特质在特定情况下被解读为负面。
比如,敏感可能被视为软弱,也可能被视为善于共情;内向可能被解读为不合群,但也可能被解读为心思细腻。
岸见一郎以他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转换视角的意义。
上小学时,他经常因为内向、敏感的性格而被嘲笑,甚至因此讨厌自己。后来有一天,他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很敏感,共情能力强,才懂得不说伤人的话。发现了敏感个性的宝贵之处后,他也更能欣赏自己了。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我们不是被过去所决定,而是被我们赋予过去的意义所决定。当我们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并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特质时,就能逐渐摆脱自我否定,真正喜欢自己。
勇敢做自己
当我们学会了喜欢自己后,要走向真正的幸福,还需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
老子在《道德经》提到过一个词,叫作“宠辱若惊”。它的意思是,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会让人感到不安。
我们通常觉得,宠和辱是对立的,受宠让人开心,受辱令人悲伤,但老子认为,这两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外在的东西破坏了内心的平衡。他最推崇的状态,是无论荣辱得失,个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阿德勒的观点与老子的智慧不谋而合。他认为,如果我们总是因为别人的夸奖而喜悦,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失落,说明我们还不够自信,对自我的认同还不够。
因为,真正自信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真实状态,不会让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上。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真正做自己,就是因为太过重视外界的评价。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我们压抑真实的想法,改变自己的底线,但这样做反而不利于我们得到肯定,也不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
首先,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为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试图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只会让我们筋疲力竭。
比如经典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想要成为新闻记者的主角安迪,阴差阳错进入了时尚界。为了满足主编和团队的要求,安迪不断改变自己,甚至失去了心中的梦想。最终,安迪意识到,迎合他人的期望,无法让自己过上想要的人生,于是,她辞去了光鲜亮丽的工作,重新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靠迎合他人建立起来的关系,往往缺乏真诚。比如,在交朋友时,如果我们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假意赞同自己并不认可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可能会建立起短期的关系,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双方互相了解和信任。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我们习惯了迎合他人,很容易失去真正的自我。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总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本心的事,那就很容易忘记自己真正的渴望,也就难以感受到幸福了。
所以,对我们来说,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价值,认可自己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确认自己的价值,也就能以更平静的心态面对外界的评价,开始在人生道路中勇敢做自己。
而当我们学会勇敢做自己,就能忠于内心的渴望,迈向属于自己的幸福旅程。
敢于被讨厌,才能活得自由
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我们可以渐渐做到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但有时候,我们会在无形中受到外界的塑造。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被贴过标签,比如“聪明”、“听话”、“懂事”等等,这些标签看起来没有什么坏处,甚至是在夸奖我们,但实际上这却是一种隐形的“命令。”
精神病学家莱恩将其称之为“属性赋予”,也就是他人对我们设置了特定的期望和定义。这些标签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还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去满足这些期望。
岸见一郎也被这种属性赋予困扰过。小时候,他的祖父对他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未来一定能考上京都大学。”然而,上小学后,他的成绩不好,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三分。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祖父的期望,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直到很多年后,他才明白,不必活在他人赋予的标签下,而应该选择自己的道路,追求真正热爱的事物。只不过这样做,我们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比如,父母可能希望我们过得成功和体面。在许多父母眼中,这可能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婚姻关系等等,但是,如果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就必须拒绝这种“属性赋予”。
我们可以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父母的期待,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结婚或是不结婚,只要自己能够承担一切的后果。
这些选择可能会遭遇不解,可能会引来批评,甚至让我们被疏远,被讨厌,但这正是自由的代价。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约束,而是在面对压力和批评时,依旧坚持自我的勇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和轨迹。如果你敢于做自己、敢于被讨厌,就会发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来自于忠于自己,而非取悦他人。如果有人因此不喜欢我们,那恰恰说明我们没有被他人的期待所束缚。
因此,抛下“我必须讨人喜欢”的枷锁,接受被讨厌的可能性,这不仅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反而是走向自由和幸福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