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如今人人都在争当"网暴引路人"?
最近被骂的明星数不胜数,周迅被嘲"大如",向佐被嘲"鼻孔抢戏",何炅黄磊吃豆角也能上热搜,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流量变现的新模式。拿《再见爱人4》来说,"熏鸡事变"爆红后,节目组迅速上架同款熏鸡、青团、奶皮子等周边。这波操作看似简单,实则暴露了一个残酷真相:争议本身已成为一门生意。
曾几何时,广告都在追求"完美人设",情侣相亲相爱,家庭其乐融融,学生自信阳光。可现在呢?负面情绪反而成了最好卖的"商品"。第二,节目组在推波助澜。以《无限超越班》为例,这哪是什么演技选秀,分明是"演技选丑"大会。请来老戏骨当评委,让"不敬业流量明星"上台挨骂,这不就是在迎合观众的不满情绪吗?纪凌尘演技不开窍,朱梓骁给鸡爪盖被,向佐用鼻孔抢戏……这些片段为啥能火?就因为骂声一片。
更绝的是赵樱子,一上来就自称"迪幂孟扎",明摆着是来蹭热度找骂的。这种套路跟孟子义如出一辙,当年在《一年级》中任性改妆被袁咏仪怒斥,不也是靠"被骂"出圈的吗?第三,这种模式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超女》就玩得溜。一边捧李宇春吸引粉丝,一边放出海选奇葩让大家"审丑"。你越骂,收视率越高。《爸爸去哪儿》第一季,4岁的王诗龄因为哭闹和体型被网暴;《花儿与少年》第一季,许晴被恶意剪辑成"公主病"代表,这些都印证了一个真相:制造矛盾已成为综艺标配。
第四,艺人也在"配合"。张婉婷在节目中表现"窒息",被网暴一年。但她老公宋宁峰的事业反而更上一层楼,接连拿下《异人之下》《与凤行》等大热IP。张硕被全网喊话"劝离",最后真离婚了,风评立马转向,还跟老刘合体直播。这不禁让人怀疑:某些嘉宾是不是就冲着"黑红"来的?第五,影视剧也加入战局。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家,《三十而已》的林有有,《玫瑰的故事》里的渣男群像,这些角色为啥能火?就因为观众恨得牙痒痒。塑造一个讨喜角色很难,但设计一个人人喊打的角色很简单。于是,仇恨情绪成了最容易变现的流量密码。这种风气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前阵子《如懿传》被重新挖出来,周迅饰演的如懿被骂得体无完肤:又当又立、老丑、绿茶、白莲花、双标……有人甚至质疑:"闹成这样了,她的资源怎么还没掉?"拜托,就算如懿演砸了,难道周迅这些年塑造的经典角色就不存在了吗?
芒果台更是干脆策划了《登陆可爱岛》,直接让"路人缘困难户"集体参赛,通过做任务获得"可爱值"。这种赤裸裸的设定,居然也有人买账。说到底,这是一个可怕的闭环:节目组制造争议,网友贡献口水,明星借势营销,平台收割流量。大家各取所需,唯独失去了观看内容的初心。这种狂欢看似热闹,实则危险。当我们习惯了对他人的恶意,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欣赏美好的能力?当仇恨成为日常,我们是否也正在丧失同理心?有人说,这是市场选择,观众喜欢看。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变得如此热衷于"审丑"和"批判"?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值得深思。或许是时候停下来想想: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娱乐"吗?把仇恨当成流量密码,这门生意做得再红火,最终吞噬的只会是我们内心的善意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