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公园的凉亭里,一位年轻的妈妈正陪着她的孩子玩滑梯。
孩子忽然间想要冰淇淋,但妈妈知道午饭刚过,答应下来未必是个好主意。
孩子开始哭闹,向妈妈撒娇,甚至不顾形象地坐在地上发脾气。
围观的路人悄声议论,有些人觉得妈妈有些严格,而另一些人则觉得对孩子不该这么轻易妥协。
每位父母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这一次,妈妈会怎么选择呢?
共情与纵容的微妙界限在育儿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的要求似乎永不停歇,而如何应对这些需求则是个不小的挑战。
有时候,你可能希望尝试共情孩子的情绪,比如理解他的失望和沮丧。
但共情并不意味着对一切要求都默许,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纵容的陷阱。
一个朋友分享过他的经历:有次女儿坚持要多看一集动画,那天已经很晚,他正准备妥协,但他太太果断否决了这个提议。
孩子虽然哭闹了一会儿,但最终还是服从了。
孩子也需要明确的界限和规则,否则会以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如何成为孩子的“定海神针”孩子的情绪有如顽皮的龙卷风,瞬息万变,一个小事件可能引发一场“大地震”。
在孩子眼中,每个“小事件”都可能是天大的事。
因此,当面对孩子的哭泣与愤怒时,一位家长能否成为“定海神针”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新手父母一看到孩子哭,就会不知所措,自责是否没有做好。
但实际上,家长稳重的态度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关键。
无论孩子有多么沮丧,父母保持冷静,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处理情绪。
一个小插曲:有次带孩子购物,孩子因为不能买玩具而哭闹。
我尝试用温和的语气说:“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没得到玩具。
不如我们先回家休息,待会再讨论。”结果不一会儿,他自己就不哭了。
适度放松:照顾自己也是为了孩子有些育儿书籍会提到,做父母的应该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想法和行为。
听上去理想化,但却不符合现实。
做父母的,并不总是“24小时待机”的超人。
太过疲惫只会带来反效果,让自己和孩子都失去乐趣。
比起做个无懈可击的父母,保持身心健康显得更加重要。
记得有次很累,家务一团乱,心情也很糟。
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妈妈累了,现在需要休息。”接下来的时间,我给自己放了假,一起点外卖,看动画片。
那些放下家务、暂时不管孩子琐事的时间里,反而能更好调整心情。
在共情和坚持之间寻找平衡共情孩子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
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有时需要用温柔但坚定的态度表达“听懂了你的感受”,同时讲清规则不能被打破。
比如,有次我在外面给孩子买了新玩具,等他拆开包装后却因为没有别的零件而生气。
我告诉他玩具本来就这样,他若还有其他需要,我们可以下次再说。
他开始有点不情愿,但经过商量,他还是听从了我的建议。
这样的交流帮助他理解规则的界限,并知道有时候情绪需要自我消化。
结尾:亲子关系中,父母不妨做个“60分妈妈”。
我们都追求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但完美无暇的育儿方案并不存在。
重要的是,在共情和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面对孩子的情绪,与其为他们解决所有问题,不如让他们学会自己消化。
人生中最宝贵的,不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而是在真实生活中一个乐观与坚强的自己。
同一段旅程中,父母和孩子都在互相成全,不单是孩子从中成长,父母也在一步步变得更强。
每一次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