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四川乐山沙湾镇上锣鼓喧天。这时,披红挂彩的花轿缓缓落地,新郎郭沫若走向前去,靠近新娘张琼华,慢慢掀开新娘盖头。可他看到新娘的一刹那,脸色骤变,扭头走出洞房。
这是郭沫若和张琼华新婚之夜的一个场景。
一、
1892年,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20岁的他一直在外读书,仍然没有结婚。
郭沫若父母着急,就在家里给他特色了一个对象。
这个对象就是22岁的张琼华,是四川乐山苏溪镇人,父亲中过秀才,自己念过私塾。
这天,郭沫若收到母亲的一封家书,说是给他订下一门亲事,催他回家结婚。
因为母亲在信中说,女孩“门当户对、生得好、读过书、天足”等等,郭沫若对新娘也就多了几分期待,高兴地回家同张琼华结婚。
婚礼当天,郭沫若揭开盖头大失所望,新娘不仅长得不合意,还是裹足的小脚女人,于是急忙走出了洞房。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以上学为由,离家去了成都。
二、
1913年暑假,郭沫若东渡去了日本留学。
在日本期间,他写信想要解除婚姻,但父母拒不同意,郭沫若在信里写道,“父母不愿意离她,尽可以把她养在家中做个老女,她也乐得做一世的贞姑”。
郭沫若在日本的二十多年间,张琼华在郭家,尽着儿媳之责,孝敬公婆、料理家务,依然是郭家的重要一员。
张琼华在家,时常想念郭沫若,也天天盼着郭沫若的来信,有时也找人帮她给郭沫若写信。
可郭沫若从不回信,只在后来给弟弟郭翊昌写信时附了一句,“八嫂(即张琼华)来函也读悉,愿弟为我传语,道我无暇,不能另函。”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和佐藤富子(安娜)恋爱同居,后来生了五个孩子。
在此期间,郭沫若曾收到长兄郭橙坞的来信,他对郭沫若的婚姻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的方案:一是与张琼华离婚,二是让两位妻子同处一个屋檐下。
可郭沫若在回信中写道,“离掉张氏,我思想没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没有那么旧。不新不旧,只好这么过下去。”
三、
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回国后,他又看上了大美女于立群,同于立群结了婚。
郭沫若同别人的两段婚姻,张琼华都是知道的,但她时时刻刻仍在惦念着郭沫若。她把郭沫若的照片端正地挂在他们结婚时的新房里,郭沫若在日本寄回来的一封封家书也都完好无损地珍藏着。
1939年二月,父亲郭朝沛重病,郭沫若回乡探望。自1913年离开家以后,这还是他第一次回家,整整26年。
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念叨着媳妇的孝顺,说郭家上上下下都感佩张琼华的好,还告诉郭沫若,七年前他母亲临终时留下遗言:“他日小八归来,必善视吾张氏媳,毋令失所。”
郭沫若无法不感到亏欠,他当着家中所有人的面,给张琼华深深的鞠了一躬。
四个月后,郭沫若父亲去世,他带着妻子于立群和三个月大的儿子回家奔丧。
张琼华主动把自己居住多年的婚房腾出来,让给了郭沫若和于立群。
她还从市场上买来鲜鱼活鸡,亲自下厨,给尚在哺乳期的于立群催奶。
她抱着于立群的孩子,笑着对廊檐下玩耍的侄儿侄女们说:看,你们八爸给我带回来的媳妇和孩子。
郭沫若和于立群离开的时候,从未踏出家门的张琼华坚持一定要去送他们,一直看着他们登上飞机。
那天,飞机起飞后,她抬头仰望着飞机远去的方向,呆呆地伫立了许久。
四、
父亲去世后,郭沫若把分给自己的一份祖业留给了张琼华,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沙湾。
此后,张琼华先是靠着收租谷过日子,但土改过后,张琼华没了土地,就只能靠卖小吃和手工品生活。
直到晚年她自己上街都很困难了,才不得不写信给郭沫若,希望郭沫若每个月给她寄15块钱。
从此,张琼华就靠郭沫若给的生活费过活,这也是她和郭沫若之间唯一的联系。
1963年,张琼华曾去北京探望郭沫若,但当时郭沫若工作繁忙,没有同她见面,只让工作人员陪她在北京玩了一圈。
1978年,郭沫若病逝,终年86岁。
1980年6月,守了68年活寡的张琼华溘然长逝,享年90岁。
结语:
一场情深缘浅的婚姻,情深的总是女子,缘浅的总是男儿。
困不住郭沫若的旧式婚姻,却困了张琼华整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