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喜欢的一段话:人活着,没有谁不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住着自己的过去,住着自己的难言之隐,住着自己的喜怒悲欢。关键看你怎么想!
人之所以痛苦,关键在于你的认知和看法,也就是认知痛苦。
看到一件事情,你总会想东想西的,左想右想,无形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压力,给自己找麻烦。
这就要内耗,对待任何事情太斤斤计较了,不放过自己,也不放过别人,最后伤害了自己。
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到了什么,就去做,不要犹豫。
有句话说的很对:“想是问题,做是答案。”
思想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但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讲究“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也正如此,他才能真正实现理学的发展和推动。
这几天在学习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经典戏剧《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为了复仇,他装疯卖傻,隐藏自己的野心和真心。
他在剧中是一个弱小的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两个同学背叛了他,随波逐流,与现任国王苟同,一起谋害哈姆莱特。
不光是同学的背叛,让他更痛心的是面对自己心爱的姑娘,却不能显露真情,只能用犀利的、狠毒的语言让自己的爱人对他产生绝望,最后伤心地匆匆而去。
哈姆莱特是痛苦的,在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中。
除了他与别人的矛盾,还有与自己的矛盾。
他一直在思考着人生的问题——生存还是毁灭。
当你看到这个严肃的问题时,你会感觉到哈姆莱特活得有多么痛苦。
他总是在这个问题上徘徊不定,优柔寡断,以致错过杀死国王的好机会,反而误杀了自己心爱女人的父亲。
随之而来的是自己所爱之人忧郁而死,爱人的哥哥将哈姆莱特视为死敌,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这种种恶,并不是他真心所为,而是他那性格所致。
当他意识到这点,已酿成大错,他已无退路,只能选择以死相搏。
如果他在当时换一种想法,也许就不会让他如此痛恶自己。
他活着,确实很累,尤其跟自己耗着,跟自己太较劲。
唯一让他解脱的就是死去,最终他如愿以偿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也结束了自己这悲惨的命运。
看完哈姆莱特的故事,我深刻意识到认知的重要性。
叔本华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意识。”
思维太局限,自己会伤的更严重,痛的会更深。
因为你想的更多,做的更少,就会走入死胡同,无法自拔。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几乎任何事情都是越做越简单,越想越困难,越拖着越想放弃。”
学会断舍离,学会适当放手,学会断舍离,你的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曾仕强说:“你要自己爱自己,拼命的爱,一直爱,爱到全身充满着爱,你才有多余的爱去爱别人,一个不自爱的人连爱都没有,你去爱什么人,身为中国人,我们唯一的一条活路,就是这两个字:自爱。”
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