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车/Jasper
前几日比亚迪发布的全新“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最夸张的消息就是将高阶智驾装在了7万多的比亚迪海鸥上。
当所有人都在迷惑比亚迪这是搞得什么算盘时,王传福却要在办公室笑弯了腰。
“等友商们都被拉入智驾泥潭时,便是比亚迪重新掌握市场规则的时刻”

先别急着质疑比亚迪7万多的“高阶智驾”,仔细研究后发现这并不是比亚迪随手瞎安的配置,而是来自Momenta已经成熟的量产方案。
这套只提供高速领航的智能驾驶方案,已经经过了智己、小鹏、奔驰等诸多车型的应用量产,而且成本也压缩到了千元级别,对搭载在比亚迪海鸥上来说,这并不奢侈。
而之所以之前没有厂商这么做,全都是因为车企之间的“潜规则”,也就是新能源时代下的“技术护城河”。

到了新能源时代,原本的“品牌护城河”已经逐渐瓦解,BBA等豪华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已经出现了严重不足。对于造“新能源车”,大家都是新手,谁也不是百年老品牌,用户买车会更看重科技实力。
而这时,“智驾”就成为了最好的区分消费阶级的方式。激光雷达很贵、传感器很贵、研发这些背后的软件等等更贵,所以“智驾就是高端”的印象逐渐加深,就算是现在纯视觉方案趋近成熟、成本进一步下滑,但想要一台智驾不错的车型,大家的普遍印象都会觉得至少也得三四十万。
但比亚迪就要掀桌子,要什么三四十万,现在7万咱就能买。

当近乎所有车企都觉得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家大肆研发智驾的时候,王传福麾下的比亚迪这些年却一直在研究“底盘技术”。
筷子悬架的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是所有比亚迪车型的共性,云辇系列底盘的技术虽然表面花哨,能蹦能跳,但其背后势力不容小觑。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云辇-Z用磁悬浮代替液压,响应速度能做到10毫秒(保时捷的Active Ride为80毫秒)。
云辇-P的露营调平误差仅为正负1度(路虎的全地形反馈系统为正负3度)。
全系列自研的底盘控制技术,核心专利比BBA加起来还要多37项。

当其他车企都在把“智驾”作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时,比亚迪已经用近乎20年的时间修出了属于自己的“底盘技术护城河”。
而这次将7万的海鸥搭载智驾,正是一场要夺回“制定规则权利”的阳谋。
即便是7万的比亚迪海鸥仅能支持高速领航,那在10万内的竞争力也足够优秀。友商们要么降价、要么也把智驾技术下放,否则这就是妥妥地将市场让给比亚迪,自己等着被淘汰。
而当市场的所有智驾到了一个水平线时,比亚迪潜心钻研了近20年的底盘技术,将会成为了汽车市场全新的“技术护城河”,比亚迪也能掌握定价的标准。

回头看比亚迪的智驾下放,不过是其“技术换防”的佯攻。就像当年华为用荣耀拖住小米,再用Mate系列狙击苹果,比亚迪正用海鸥缠住对手主力,再用云辇军团攻占高地。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但胜负早已写在比亚迪的底盘参数里—而回观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能定义坐着舒服的企业,永远比定义开车轻松的企业活得长久。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