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媒怒批,目不识丁、脑子空空,难怪陈宝国建议演员提名写论文

高云翔聊娱乐 2025-03-07 10:15:24
流量时代:谁在制造"文盲艺人"?

2023年芒果台跨年晚会后台,某顶流小生对着提词器上的"饕餮"二字反复练习发音的画面在网络上疯传。这魔幻现实的一幕,恰如一面照妖镜,折射出内娱生态的荒诞与危机。当我们嘲笑明星连常见字都不会读时,是否想过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为"文盲艺人"的诞生推波助澜?

一、流量工厂的"速成法则"

横店影视基地附近最近兴起了一种特殊培训班,课程表上赫然写着"三天速成台词课"、"五天表情管理特训"。这些培训班门口排队的新人中,有刚从选秀节目淘汰的练习生,有短视频平台百万粉丝的网红,甚至还有连《红楼梦》都没读完的带货主播。他们带着一夜成名的梦想,在资本的流水线上被快速加工成"演员商品"。

某选秀节目制片人曾私下透露:"现在培养一个流量明星就像做方便面,调料包都是现成的。演技可以用替身和剪辑弥补,台词可以后期配音,连文化短板都能用'耿直人设'来包装。"这种工业化造星模式下,2023年出道的艺人中,全日制本科毕业者不足30%,而能完整阅读剧本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资本游戏的"劣币驱逐"

北京某影视公司2024年的项目企划书里,"艺人学历"一栏被悄悄替换成了"话题指数"。这种转变源于一个残酷现实:当红艺人中,抖音爆款视频创作者出身的占比已超过科班演员。某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带"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标签的明星,其带货转化率反而比高学历艺人高出47%。

这种反智现象的背后,是算法与资本的共谋。某MCN机构运营总监坦言:"我们做过AB测试,艺人说错成语的片段,互动量比正常发言高出3倍。现在的市场逻辑是,黑红也是红,无知可以转化为记忆点。"在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下,某95后小花将"莘莘学子"读成"辛辛学子"后,商业代言反而新增了5个。

三、观众审美的"斯德哥尔摩症候"

当我们嘲笑明星"绝望的文盲"时,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早已成为这场荒诞剧的共谋。某视频平台2023年的用户调研显示,68%的观众承认"明知剧集质量差仍会追更",42%的用户表示"明星文化水平不影响追星"。这种审美的降级,恰似温水煮青蛙,让我们在"电子榨菜"的喂养中逐渐失去味觉。

更值得警惕的是"审丑经济"的蔓延。某顶流在直播中将"鸿鹄之志"说成"鸿浩之志"后,其工作室连夜推出"鸿浩"系列周边,24小时内销售额突破千万。这种将错误货币化的操作,本质上是对观众审美的PUA——当我们开始为错误买单,行业底线便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四、突围者的"文艺复兴"

在满屏"九漏鱼"中,也有清流在默默改变游戏规则。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的演员李宛妲,在片场随身携带《演员的自我修养》和《中国戏曲史》;中央戏剧学院2023级表演系新生中,高考文化课平均分达到568分,创下历史新高。这些信号表明,行业正在孕育一场静默的革命。

更令人振奋的是观众觉醒的迹象。2024年春节档,某流量明星主演的玄幻大片遭遇票房滑铁卢,而全员科班出品的现实题材剧集《大江大河3》创下收视纪录。某社交平台发起的"为文化买单"话题下,累计3.2亿次讨论见证着审美升级的可能。

结语

当某流量小生在直播间把"脍炙人口"说成"烩炙人口"时,屏幕前哄笑的我们,何尝不是这场文化危机的参与者?解这道题需要全产业链的觉醒:资本放下短期利益的迷狂,艺人重拾对职业的敬畏,观众重建审美的尊严。或许正如陈道明在某次座谈会上所说:"演员这个职业,终究要回到对文化的敬畏上来。当我们停止用放大镜找错别字,开始用望远镜看行业未来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0 阅读:14
高云翔聊娱乐

高云翔聊娱乐

高云翔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