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收获期遇降雨了咋办?抢收烘干保质量,降低损失有办法

米泽浩说三农 2025-03-27 08:45:04

小麦收获期遇降雨了咋办?抢收烘干保质量,降低损失有办法

小麦收获的季节,本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时候,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降雨可能会不期而至,这可让农户们犯了难。但只要应对得当,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保证小麦的质量。

咱先来说说这降雨对小麦收获的影响。要是小麦在收获期遭遇降雨,那可不像平日在田里吸收点雨水滋润那般美好。雨水会让小麦变得湿漉漉的,麦穗沉甸甸的,这时候收割机作业就变得困难重重。你想啊,原本干燥的环境下,收割机开过,麦秸顺利被切割、脱粒,一切都有条不紊。可下雨后,收割机的刀片切进湿漉漉的麦秆,摩擦力增大,可能就会出现卡顿的情况。而且在脱粒的时候,湿润的小麦颗粒不容易从麦壳中脱离出来,这就大大降低了收割的效率。

从储存的角度看,降雨也是个大麻烦。正常的干燥小麦在储存的时候,只要环境合适,就能长时间保存。可被雨水淋过的小麦,水分含量大大增加。就好比我们平常把粮食放在锅里,如果锅里水分多了,粮食就容易发霉变质。小麦也是这个理儿。水分过高的小麦,内部的新陈代谢还在持续,这样一来,各种微生物就有了滋生的温床,像霉菌之类的病菌就开始欢快地繁殖起来。这就和新鲜的水果放久了会腐烂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小麦腐烂不像水果那么直观,它是从内部开始变化的。

但是呢,也不是说遇到降雨就只能干瞪眼,看着小麦被毁掉。先说说抢收这事儿。在降雨来临之前,如果天气预报准确,农户们就会开始紧张而有序的抢收工作。这时候,大家都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忙碌。大型的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像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麦浪中奔跑。而小型收割机也会被派出去,去收割那些大型收割机不易到达的边角地带。这和我们在市场上抢购限时折扣的商品有点像,不过这里抢的是小麦。因为晚了,小麦被雨水一泡,收割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而且,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互助的方式。一家的收割机忙不过来,其他有收割机的邻居就会过来帮忙。这场景就像邻里之间相互帮忙盖房子一样,大家齐心协力。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在过去的小村庄里尤为明显。以前的村落里,大家互相依存度很高,在农忙季节,这种传统美德就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现在,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这种关系有所淡化,但在农村的这片土地上,这种传统依然在传承着。

收割完之后,接下来就是烘干这一关键步骤了。烘干对于处于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小麦来说,就像是给它做了一场及时雨后的急救手术。传统的烘干方式可能会用到烘焙房之类的设施。里面有大功率的发热设备,把小麦均匀地铺在里面,然后升高温度,让水分慢慢蒸发。就像我们在晾晒衣服的时候,放在阳光下,热量把衣服里的水分一点点弄干。但是这种方式效率比较低,而且对于大规模的小麦烘干来说不太适用。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使用机械烘干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把大量的小麦同时进行烘干。就拿那种大型的热风循环烘干设备来说吧,它的原理是通过热风不断地循环,把小麦的每一个角落都吹到,让水分均匀地散发出去。这就好比是一阵温暖而持续的春风,吹过每一片小麦。它的烘干速度快,而且能精准地控制温度和湿度。这和那种靠天吃饭,慢慢自然晾干的方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自然晾干虽然成本低,但是受天气的影响太大了。如果在晾干过程中又遭遇降雨或者天气潮湿,那小麦就可能面临二次受潮的风险,就像我们放在室外晾晒的东西突然被雨淋了一样。

除了烘干设备的选择,烘干的温度和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温度不能太高,太高了可能会破坏小麦内部的一些营养成分。就像我们煮菜的时候,如果火太大,菜可能会被炒焦,失去了原本的口感和营养一样。时间也得把握好,如果时间太短,小麦里面的水分没有完全去除,还是会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这就需要农户或者烘干操作人员有一定的经验,能够根据小麦的初始含水量和烘干设备的性能来判断。

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烘干前后对小麦的检测。在烘干之前,先检测一下小麦的含水量,这样就能确定适合的烘干条件和时间。烘干之后再进行检测,看看是否达到了可以安全储存的标准。这就像我们做菜之前要看看食材的新鲜程度,做菜之后要尝尝味道是否合适一样。只有这样严谨的检测流程,才能确保烘干后的小麦质量是合格的。

在面对小麦收获期遇降雨这种不利情况的时候,农户们还可以通过优化种植布局来减少损失。比如说,在田地的选择上,如果有一块地势比较高的田地,相对不容易积水,在种植小麦的时候就可以多安排一些种植面积。这就像是我们在建房子选址的时候,会选择一个通风好、地势合适的地方一样。在地势高的田地种植小麦,在收获期遇到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小麦被浸泡的时间可能就会短一点。

另外,品种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联。有些小麦品种本身就具有更好的抗湿性。这种品种在收获期遇到降雨的时候,可能比其他品种更容易应对。这就好比有些人在潮湿的环境里不容易生病,而有些人则容易生病一样。选择合适的品种,就像是挑选了一些比较强壮的战士来应对雨水这个敌人。

我们再看看国内外在应对这种小麦收获期遇降雨情况时的一些差异。在国外一些小麦种植大国,他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烘干设备也是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他们在农业保险方面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如果因为降雨等自然灾害导致小麦减产或者质量下降,农民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这就相当于给农民买了一份“安心丸”。而我们国内虽然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还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不过国内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农户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非常浓厚,这种精神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应对技术。比如一种新型的小麦防护膜,在降雨来临之前,可以给小麦覆盖上一层。这种防护膜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雨水直接打湿小麦。就像给小麦穿上了一件雨衣一样。虽然这种技术目前还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但已经显示出了很好的发展潜力。

小麦收获期遇降雨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通过抢收、烘干、优化种植布局、选择合适品种以及借助新的技术等多种方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损失,保证小麦的质量。这也是广大农民朋友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在和大自然博弈过程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0 阅读:2
米泽浩说三农

米泽浩说三农

欢迎关注!我是米泽浩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