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术发明问世,心脏支架手术要被淘汰?医生来聊聊

慕梅玩转养护 2024-11-10 10:56:4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李大爷今年60多岁了,前几天刚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急诊抢救。

他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并不罕见,当时医生面临两个选择:一种是传统的心脏支架手术,另一种是血栓抽吸术。

李大爷的家人心急如焚,他们听医生说起血栓抽吸术这种新技术,心里既有好奇,也有疑惑:

这是不是意味着支架手术已经过时了?

新技术真的更有效吗?

心脏支架手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据统计,仅在美国,每年进行的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就超过100万例,而在中国,年植入量也接近50万例,这种医疗手段的普遍性,体现了它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支架手术,已经成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常规治疗的标准方式之一,有效性和普及性不仅体现在手术数量上,还得到了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的支持。

面对这些疑问,医生为他们详细解释了两种术式的不同,也给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血栓抽吸术的发明,是否会让传统的心脏支架手术走向末路?

血栓抽吸术是什么?它和心脏支架手术有不同

简单来说,血栓抽吸术,是一种用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新型治疗方式,尤其适合于那些,由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所引发的急症。

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导管,将堵塞冠状动脉的血栓直接抽出,重新恢复心脏血液的流动。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极高的技术和精确度,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血流中定位并吸除血栓,血栓抽吸术,依赖于实时成像技术,和导管操作的精确度。

医生必须通过荧光造影等方式,实时观察血管的状态,确保血栓的完全清除而不损伤血管壁,这对操作医师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极高。

由于抽吸过程需要克服血流的阻力,这也需要使用特定的抽吸压力和导管设计,以保证血栓能够顺利吸出。

与之相比,心脏支架手术,是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动脉中植入支架,撑开血管以保证血流畅通。

支架手术的优点,是可以较为长久地保持血管的通畅。

并对那些已经发生动脉硬化、血管壁有严重损伤的患者特别有效,支架植入过程中,医生首先通过球囊扩张的方法将狭窄的血管撑开,然后植入支架以防止血管再次收缩。

支架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并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演变为药物洗脱支架。

这些支架能够在植入后缓慢释放药物,防止血管内皮的过度增生,减少再狭窄的风险。

血栓抽吸术,虽然可以迅速解决急性血栓堵塞的问题,但对动脉硬化等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相对有限。

对于那些,血管壁已经形成明显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仅仅通过抽吸血栓并不能改善血管的结构性损伤,这些患者在血栓去除后,血管仍然可能因为动脉硬化,而出现再狭窄的风险。

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支架手术,来保证长期的血流通畅。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以防止心肌缺血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只不过,二者的医学机制不同。

血栓抽吸术,是一个“机械清除”的过程,物理手段直接消除血管中的血栓,属于一种急性应对方式,而心脏支架手术则更加偏向于“结构重建”,利用金属支架来维持血管的长期开放,提供一种相对长期的解决方案。

医学机制上,血栓抽吸术,更类似于紧急排除障碍的方式,适用于那些血管仍然保持一定弹性和通畅性,但被突发性血栓堵塞的患者。

而支架则相当于,为已经衰老破损的“道路”加装了一根撑杆,防止其再次塌陷。

支架的作用不仅在于撑开血管,更在于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持结构,以应对那些由于长期动脉硬化而变得脆弱的血管,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理变化,两者各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势。

血栓抽吸术常被用于应急,尤其是那些第一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

而支架手术,则更适合用于那些长期有冠心病病史,血管狭窄问题反复发生的患者,理解二者的差异,有助于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案。

血栓抽吸术,会替代心脏支架吗?

有人认为,随着血栓抽吸术的普及,心脏支架手术可能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判断。

我们需要从,两种手术的不同机制和适用人群来看,才能清晰了解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

心脏支架手术,自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支架可以有效地保持血管长期通畅,尤其适用于那些,存在较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也减少了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洗脱支架,通过释放抗增生药物来防止血管内皮的过度增生,从而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这使得支架手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长期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支架手术之所以能够普及,除了其有效性以外,还有着广泛的适应人群。

对于那些长期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或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支架手术是一种能够明显降低再发风险的长期治疗方法,而血栓抽吸术的优势,在于快速高效,特别适合急性心梗的救治。

抽吸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冠脉血流,减少心肌损伤。

它的缺点是,无法解决由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问题。

如果冠状动脉本身存在较多的斑块沉积,单靠抽吸术并不能完全保障血管的长期畅通,血栓抽吸术的适用对象主要是那些急性血栓堵塞,引发心肌缺血的患者。

通过迅速抽出血栓,可以在心肌组织尚未完全坏死之前恢复供血,从而减少心肌的永久性损伤。

我们需要知道一点,心脏支架,并不会因为血栓抽吸术的出现而完全被替代。

抽吸术是一种补充手段,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紧急处理,但从目前来看,两者更多是协同而非替代的关系。

支架,依然在针对动脉硬化等结构性病变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抽吸术,则在急性救治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两者结合使用的趋势,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支架在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的同时,抽吸术可以用于急性处理,使整个治疗方案更加立体和有效。

例如,临床上已经有一些急性心梗患者,在急诊中先进行血栓抽吸术,然后紧接着进行支架植入的组合治疗,这样既能迅速缓解急性症状,又能有效预防再次发生狭窄。

这样的结合策略,体现了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势互补,使得治疗效果最大化,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血栓大户被揪出,这类食物的伤害,是肥肉的10倍

谈及血栓,很多人都想到肥肉,因为它是公认的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然而,近些年科学家发现,有一种食物对血管的危害可能超过肥肉10倍,那就是——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许多加工食品中,比如人们常吃的蛋糕、饼干、面包和一些油炸食品,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在于,它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还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双管齐下,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从医学机制来看,反式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非常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它们会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进而加速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聚集,这些沉积物和聚集的血小板会在动脉壁上逐渐形成斑块,当斑块破裂时就会引发血栓的形成。

因此,摄入大量反式脂肪酸的饮食习惯,很可能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幕后黑手之一。

相较于肥肉,反式脂肪酸的隐蔽性更强,它常常存在于一些看似“健康”甚至“低脂”的加工食品中,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的反式脂肪。

长期下来,血管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而肥肉虽然含有高脂肪,但如果适量食用,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对心血管的负面影响其实是可以控制的。

所以,为了我们的血管健康,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多加注意食品标签,尽量避免那些含有“部分氢化油”的食品,这正是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比如鱼类、坚果和橄榄油,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

结语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栓抽吸术和心脏支架手术各展所长,虽然血栓抽吸术的发明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但支架手术,依然在治疗动脉硬化和保障长期血流通畅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医学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但也让我们需要更加理智地看待这些“新旧之争”。

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应用场合,血栓抽吸术和支架手术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为补充,未来,可能更多是看到两者的协同配合,而不是某一方的完全取代。

1 阅读:1109

慕梅玩转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