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小李和朋友们约好去吃火锅。
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还没涮上第一片毛肚,他们就听到了一个震撼消息——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在直播中说:“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
”现场一下子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朋友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气。
创始人回应引发争议杜中兵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火锅确实越来越贵了。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他是在歧视低收入群体。
随后,杜中兵在视频里澄清,他的意思是由于火锅价格不断上涨,包括巴奴毛肚在内的许多火锅品牌,对于月薪5000元的人群,确实不算便宜。
他建议这些消费者暂时控制一下消费,把钱花在自己成长上。
朋友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阿强问:“火锅什么时候变成奢侈品了?
”小美解释:“你看海底捞,人均消费已经突破一百元大关了。
”这让人不禁思考,火锅价格上涨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火锅价格上涨的背后火锅在早些年一直是个平民化的餐饮选择,但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让这些品牌逐渐向高端定位靠拢。
以海底捞为例,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在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为98.3元,到2020年最高时达到110元。
连锁火锅品牌呷哺呷哺,从最初的快餐属性转为正餐,其人均消费也从40元左右上涨至现在的60多元。
而旗下的凑凑火锅,人均消费更是达到了140元以上。
但并不是所有的价格都是因为成本增加。
像巴奴毛肚火锅这样的品牌,还曾因“19元5片”的天价土豆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吐槽。
杜中兵后来解释这是因为这是一种“富硒土豆”,包含了各种附加价值,这样的解释听起来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虽然火锅价格不断上涨,不少消费者开始反思自己真正的需求。
曾经,人们会为了“服务”买单,海底捞以周到的服务闻名一时。
而如今,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质疑这些“附加值”的意义,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的当下。
小李和朋友们聊起了这些年火锅价格的变化。
他们发现,就算价格不变,火锅的体验也没有以前那么实在了。
更多的品牌开始主打“环境”“文化”,但实质上,火锅的本质还是那锅热腾腾的火和简单的新鲜食材。
而不仅仅是火锅,类似的问题在其他领域也存在。
前几年,一款定价高达66元的“钟薛高”雪糕一度成为“网红商品”,但其实际使用价值并不高,只不过是用“国潮”和“传统文化”包装出来的。
消费者在短时间的狂热之后,很快就认识到这种符号背后的空洞。
大家聊到这里,都一阵感慨。
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为这些表面上的“高端”买单。
旅行业也是如此,曾经一度火热的五星级酒店也开始降温,价格一再调整,而消费者关心的还是那个最基本的问题:物有所值吗?
杜中兵的“5000元不要吃火锅”言论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足见火锅价格的不断上涨逐渐脱离了大部分人的消费预期。
过去,火锅一直是家庭朋友聚会的首选,而现在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奢侈品”。
这不仅让人们对消费进行重新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结尾:让消费者寻回判断权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
能不能光明正大地说出“很贵,我不愿意花这个钱”成为了一种新风尚。
不再被市场符号所裹挟,大家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判断。
正如小李和朋友的感慨,其实消费能力无关收入多少,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愿意为什么买单。
不管是吃一顿火锅,还是买一件商品,理智消费、按需消费,才是对自己和生活的真正尊重。
月薪5000敢不敢吃火锅,这话题的背后,其实暗藏着一场关于消费心态的大变革。